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 這不難看出,閱讀行為是一種體會共鳴的過程。而寫作又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只有體驗深刻了,感悟透徹了,就會豐富內心世界,擴大知識面,寫出好的作品來的。所以,現在的教學很重視情感目標,價值體系的達成,很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對閱讀與寫作關系最精辟的論證。在作文教學中,我也曾嘗試過很多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新《大綱》提出: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注意積累語言材料。閱讀是寫作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文學作品能打開認識世界的窗口,以它深邃的文化內涵,給人以真 、善、 美的陶冶和啟迪。只有大量閱讀,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才能為寫出好的文章奠定扎實的基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不斷進行閱讀積累,就會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境界,其實這是水到渠成之結果。再說編入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是經典之作,都可當學生最好的范文。學生除了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外,還可以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有助于提高寫作水平。

為了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為了學生在興趣盎然中感受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為了使學生將寫作看成是一件輕車熟路的事。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加強閱讀教學,提高閱讀興趣

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如果教師點撥到位,引導到位,讓學生品詞析句,感悟真情,他們就會有深刻的體驗,有閱讀的興趣。因此,我通過各種方式為學生創設情境,加強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體驗,在閱讀的基礎上朗讀、發表議論、談體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深切地體會到好文章像面包、像珍寶、像智慧的鑰匙、像駛向無限廣闊知識海洋的船只、像全世界的營養品。

二、引導學生增加閱讀量,擴大知識面

教材中的幾十篇文章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的閱讀需要,如何擴大閱讀面,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就聯系課文引導學生再去閱讀,如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我就讓學生讀巴金的《家》 、《春》、《秋》;讀了老舍先生的《養花》,我就引導學生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學了《向命運挑戰》,我讓學生去尋找有關敢于向命運挑戰的人物的故事,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還可以找一些以命運為主題的散文、詩歌。可以說,學完每一課,都可以找到相關的文章去讀,這樣既抓住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調動了閱讀的積極性,豐富了他們的課外閱讀知識,擴大了視野,為寫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指導閱讀方法,加強積累,為寫作奠定深厚的功底

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我除了為學生創造大量閱讀條件,還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擷取其中的精華,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語佳句,古詩名言,并分門別類地記錄在筆記本上,同時鼓勵學生朗讀背誦好文章,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寫心得,寫讀后感,這是作文前必不可少的積累,準備過程,只有這樣,學生遣詞造句才可一觸即發,得心應手,不會感到“心中有話說不出”,只有這樣,才能為寫作奠定深厚的功底。

四、在閱讀教學中,不失時機進行各種形式的練筆

每一篇文章都有寫作的契機,抓住契機,是將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的好方法。擴寫、改寫這些寫作方式學生很感興趣,而且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僅對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培養了想象、創新等能力,真是一箭雙雕。如學習了《凡卡》,就鼓勵學生想象凡卡醒來后會發生什么?大家興趣盎然,以自己的理解去續寫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寫作興趣。學了《索溪峪的野》,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可以讓他們寫導游詞,也是一種實踐性的寫作。學了《荔枝》一文,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母親,肖復興的母親那樣令人懷念,而我們的母親呢?誰沒有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呢?這樣因受到了肖復興母子之情的震撼,學生寫起來也是情真意切,有話可說……各種形式的練筆,各種契機的把握,無不體現了閱讀與寫作的緊密結合。

讀是為了寫,寫是讀的升華。因此,加大閱讀教學(課內與課外同樣重要)力度,對提高寫作能力的作用一定很大,我主張閱讀與寫作并駕齊驅,不能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