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學生自由發展的時間不斷增加,空間不斷拓展,傳統封閉型的練習已不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過去的練習質量差,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做起來沒興趣,老師批改起來頭疼,為何會陷入如此尷尬的局面呢?反思我們的練習,“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毫無開放可言。要讓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使每個學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潛能得以發掘,務必加強數學開放題練習,變機械重復為方式多樣操作靈活的作業樣式,使訓練效果事半功倍。

一、重實踐,求真知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律、性質和聯系。”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陶行知認為,手與腦是可以互相開發的。“頭腦幫手生長,手幫頭腦生長”,“腦與手聯合起來才可產生力量,弱與愚都可去掉”。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注意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在思維中動手,讓學生在動手、思維的過程中探索、創新。“實踐出真知”,“兒童的智慧就在他們的手指尖上”這些至理名言無一不告訴我們:只有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多實踐,才能開發智力,提升認識,增強能力。

二、多積累,拓視野

通常,一提及積累人們腦中肯定想的是語文積累,其實數學課也需要積累,積累的內容很多,如:關于數學家的介紹;代數及代數語言的歷史;關于一些重要符號的起源與演變、方程及其解法的有關材料;關于圓周率的歷史,使學生領略與圓周率有關的方法、數值、公式、性質的歷史內涵和現代價值(如圓周率精確值計算已成為評價電腦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關于概率論的起源、擲硬幣試驗、統計與概率在密碼學中的應用。學生通過上網、向家長請教、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等方法把這些記錄下來。這類作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這些都適用于高年級的學生,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收集數字詩、數字諺語、數字趣味成語、數字對聯,使他們深刻體會到:無論哪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學生積累的數字詩有:現代詩人流沙河的《重逢》:“一陣敲門一陣風,一聲姓名一舊容,一番遲疑一番睿,一番握手一番瘋。”學生在下邊寫到:詩人用了八個一,每句二個一,共四句,二四得八;宋朝理學家邵康節的啟蒙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學生在這首詩下寫道:這首詩把數一至十都用了,而且按著從小到大的順序寫的……這些詩句既使我開闊了眼界,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三、勤記錄,相滲透

寫日記,按常理講應該是語文課的作業,其實關于數學課也可以寫日記,數學日記就是學生把在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學生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并記錄下生活中的數學,從而體會到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使數學學科與語文學科相互滲透,從而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如:賴小英同學寫的《鉛筆盒》:我有一個漂亮的鉛筆盒,它有一個長方體的肚子,里面裝著我的學習助手——6根圓柱體的鉛筆,一塊正方體的橡皮,還有一把可以畫出直線的尺子。它還有一張漂亮的臉,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彩燈,有心形的大紅燈籠,圓形的小皮球燈……我特別喜歡我的鉛筆盒,因為它是我學習上的好助手。學生把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既鞏固了新知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

總之,把數學開放題練習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是讓學生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究、自主發展的學習環境,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加廣闊,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數學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