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境,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們的生存質量。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使學生的環保意識不斷得到強化。我想這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值得探究與實踐的。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方面如何巧妙地滲透環境教育。

一、 巧借課文插圖,享受美好環境

小學語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級課文,幾乎每篇課文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趣味盎然的插圖能刺激學生多方面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巧用插圖,借助插圖,引導學生用“心”觀察、聯想,從而利用插圖來滲透環境教育,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多多費心,做到細水長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秋天的圖畫》這篇課文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了一些關于秋天的圖片,學生一看到那些精美的圖片就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秋天真美啊!”美麗的插圖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之情,這種審美體驗,漸漸地積淀成有益的營養,進而使學生產生保護美麗大自然的愿望。此時,教師適時滲透:在地球上,除了美麗的秋天,其他季節也是美麗的;在地球上,還有許多優美的地方,如一望無際的草原、一碧如洗的森林,還有溝壑縱橫的田野、車水馬龍的城鎮、馬達轟鳴的工廠和礦山……他們會不由得感嘆:人類居住的環境是多么美好——天藍、云白、水綠、鳥鳴、花香……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生存于天地間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也為人類追求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的條件。地球就像是一位只會付出、而不知索取的母親一樣哺育了千萬種生命,卻從來沒有伸手向我們要過一分一厘,為我們無私地奉獻了一切。既然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我們就應該攜起手來,共同保護這位偉大的母親!

二、巧用教材內容,形成環保意識

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美麗的星球,有著優美的環境,有著唯一適合人類生息、繁衍的空氣、水……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巧用教材中可以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自然而巧妙地滲透,讓學生既習得語文知識又形成環境保護意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美麗的小路》一文時,我先激趣導入:孩子們,在美麗的小路上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美麗的小路》主要講了鴨先生的小屋前有一條美麗的小路,朋友們都喜歡到那里去玩,可是后來小路上堆滿了垃圾,臭氣熏人,為了重新找回美麗的小路,鴨先生和他的朋友一起打掃了小路,使小路變得和以前一樣干凈、美麗、有香味。)課的最后,我巧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當我們走在這樣美麗的小路上時,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學完課文后,孩子們都明白了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扔垃圾,要主動清掃垃圾,要積極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環保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

三、巧抓寫話契機,滲透環境教育

作文既是語文學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的訓練方式,也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時要有機地將環境教育滲透于作文教學中,以增強環境意識。另外,我還在適當時候給學生布置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作文。例如:學生寫命題作文《公路的自述》,以往很多學生用擬人手法寫出:以前家鄉的道路是泥濘土路,改革開放以后變成柏油馬路,搞經濟建設后變成現在的水泥大道,以此來贊頌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寫作文前指導時,我是反其道而行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惡化了。以前小河邊是楊柳依依,鶯歌燕舞;河里的水清澈見底,成群的魚蝦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然而現在河水是混濁的,還不時散發出一股股臭氣,也不知河里還有魚蝦否?……很多學生寫只要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保護環境,使生態得以平衡,那么環境也會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發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自然一定能還我們一個“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新環境。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環境教育,不但是一個新課題,而且是21世紀環境問題對教育的又一個挑戰。只要我們教師胸有“環保”,那么在平時教學中就一定能強化環境教育的意識,遵循小學語文教學規律,整合教學目標,找準環境教育的支點成功地滲透,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能有自覺保護環境的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