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的角度來說,英語的語法結構就像是一條貫穿始終的根脈,那么詞匯就是豐盈根脈的葉子,繁多如星。對于小學生來說,接觸英語的時間不長,還不曾透徹地了解這陌生的第二語言,所以面對浩如煙海的詞匯量難免會遇到諸多的難題,其中同類詞相混淆便是一個痼疾。基于此,一些英語教師百般思慮,總結方法,并應用于實踐,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游戲辨詞,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倡導教師要有精湛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知識,使知識更生動,更具生命力地呈現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針對英語詞匯學習,一些教師們突發奇想,運用做游戲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例如在學習單數第三人稱代詞“he、she”的時候,就可以應用游戲的方式進行辨別。由于是人稱代詞,所以必有性別的差異,“he”代表男性他,“she”代表女性她,但是同學們有時候會將兩者相混淆。由此可采用單腳跳格這一游戲實現學生對詞匯的清晰辨別。教師可以將桌椅挪開,空出一個場地,然后用粉筆在地上畫上一個個連接起來數目不均的小空格,再在空格中分別畫出男孩或女孩的圖像,接著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單腳跳格于比賽,當跳進的格子里畫的是男孩,學生就要說“he”,相反,如果是女孩則要說“she”,小組間進行速度和準確率的比拼。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he”和“she”這兩個詞形成深刻的記憶,也會進行清晰準確的區分辨別。

二、對詞選圖,加深記憶

對于英語詞匯的學習,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尷尬的局面,我們通常只知道它的類屬,卻不知道它在此類當中的具體含義,具體含義不明了,這就犯了學習語言的大忌,因為詞匯是形成語言的元素,這每一個元素都是一個環扣,環扣的脫落使得語言支離破碎,又怎能很好、很準確地表情達意?所以教師必須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該詞的類別,還應讓其知道詞匯在類別中所指代的具體意義。在這一點上,教師可以利用對應性的原理進行有效辨詞。

打一個比方,利用對應性原理辨詞就如同教師照著點名冊找人一樣,名字和人相對應,對號入座。那么如何將這種對應性原理應用到對英語詞匯的辨別中去呢?我們以衣服這一類別的詞匯為例。衣服的種類有很多,如:襯衫(shirt)、夾克(jacket)、外套(blouse)、運動衣(sweater)、連衣裙(dress)……教師在課前可以將這些衣服道具準備齊全,然后再在便利貼上將這些詞寫下來。課上,教師首先要對這些衣服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衣服的每一個種類,這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學生知道詞何意思,但不明意為何的現象。介紹完了之后,教師要請學生到講臺前面為衣服貼標簽,將這些打亂順序的詞匯對號入座,然后再讓其他學生指明對錯。在貼標簽的過程中,學生對單詞進行了反復辨認,這加強了學生對單詞的記憶程度,使之在潛意識下對該單詞進行有效記憶,這改變以往那種“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機械記憶辨別方法,更科學有效地實現了學生對英語詞匯的辨別記憶。

三、情景對話,選詞達意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它必然被特定的交流情景所承載,語言環境產生,一個個詞匯成了構成這一環境的骨骼支架,可以說,將詞匯放在語言情景中,詞匯的價值才會凸顯出來,詞匯的意義才更會給人以深刻的記憶。此外,將詞匯放到語言情景中,也使得詞匯具有立體性,這就像將小說改編成劇本,再將劇本拍成電影一樣,詞句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場景,場景的色彩、動靜都清晰地彰顯在人的面前,這種情景的傳輸給能讓人記憶深刻。所以學習英語詞匯,辨明英語詞匯的意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放在語言里,了解該詞的情景位置和作用,進行整體到局部的辨別記憶。

對于小學英語來說,對話形式比較簡單,所以利用情景對話的形式來進行詞義辨析是易行的。比如在進行水果類單詞辨析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有關水果的圖片,如蘋果、柑橘、香蕉、梨、菠蘿、西瓜、桃子。然后從這些水果中選出一類水果讓學生同桌之間進行情景對話,對話的內容可以自己擬定,但必須要含有教師所選出卡片上的水果。有的同學就會想到課本中所涉及到的句式: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另一個學生就會根據教師給出的圖片進行回答:I can see an /a ……在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按照圖進行選詞達意,腦海中對該詞類進行篩選,找出和語境相匹配的單詞,這一篩選的過程就是反復辨析的過程,對學生學習英語十分重要。

“萬物皆有法”,人類會應用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萬物自身所囊括的規律,想出千百種去認識這一世界的方法,這象征著人類智慧之泉的涌動。對于英語同類易混詞匯的辨認,教師也應總結出一道“法”,使我們的英語教學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