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活動體驗” 帶給品德教學生長的力量
作者:江蘇省金壇市水北小學 陳海燕
發布時間:2013-06-04 10:34: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讓孩子分享真善美的地方,是放飛孩子心靈的天堂,也是喚醒和激活教師的心靈智慧,積淀教育功底的殿堂。傳統的品德教育重于說教,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沒有時間去感悟、內化道德觀念。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課程標準》中用了“體驗、認識、感悟”等過程性目標動詞來刻畫學生品德形成的過程,體現了活動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迫切性。我們認為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氣氛,讓學生在交流中主動感受,在親身體驗中接受知識,深化知識。親身的體驗是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參與社會的能力的必要途徑和手段。
一、活動體驗始于興趣,以興趣驅動學生學習
活動體驗是由學習主體置身自己喜愛的、能充分滿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動而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內心產生的、發自肺腑的。只有當學習者對內容、情境發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全心投入,進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教學中精心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生動形象、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始終保持美好、愉悅的心理狀態和積極高漲的學習熱情。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教學設計時有讓學生通過上網、調查訪問、到圖書館查資料……收集并記住常見的交通安全標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規則,還有讓扮演交警,設計交通安全標語,討論和玩交通安全棋等,使學生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規會給自己、家人、他人和公眾帶來傷害,樹立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二、體驗寓于活動,以活動貫穿學習過程
學習主體的體驗只能在他自身直接參與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只能在他自身的感知或操作行為中產生。就品德與社會而言,學生只有在一系列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才能產生具體深刻的體驗,進而使品德得以內化;如果沒有自身的參與,沒有活動作為依托,體驗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道德品質的形成也就成了一紙空文。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盡情地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足夠的表現機會。這些表現機會就是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動手寫作,調動全身感官表演以及開展多方合作的活動;具體來說,包括資料收集、現場調查、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欣賞、游戲、故事等活動。如教學《身邊的變化》時,通過學生自己對長輩的采訪,調查生活小故事,收集有關購物票證,學生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經濟不發達,人們生活的窘困,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體驗終于感悟,以感悟喚醒學習智慧
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激活學生的體驗,其目的在于期望他們將體驗提升為感悟。與學生平等地交往,對學生由衷地關愛,給學生熱忱鼓勵,跟學生友好地合作,讓學生勇敢地表現,這一切乃是點燃智慧之火、開啟靈感之窗、喚醒思想之力的必備之舉。讓學生在情感中體驗,不僅需要老師的身體力行,也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感染。如學習《伸出我的手》,和學生們一起交流自己身邊曾看到或聽到的發生在學生周圍一樁樁、一件件感人的事例,這不僅感動著學生自己,更感染著別人。使學生對有困難的人的同情之情噴涌而出。在豐富的、貼近生活的感性材料面前,品德教育的情感目標和行為目標牢固地樹立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通過情感的喚醒,學生的各種思想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外延和發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使他們愉快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創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想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去接觸大自然,了解社會,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從中增長才干,從實踐體驗中創新,提高實踐能力。在教學中,應充分地讓學生去體驗,讓學生通過體驗去感悟,從而達到理解認識、掌握技能、養成習慣的目的。最終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