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農業干部學校 周向麗
發布時間:2013-06-04 10:2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上海市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說:“教師要有一把扇子,要善于把學生求知之火弄得旺旺的。”我們語文教師要用一把怎樣的扇子來激起學困生的求知欲呢?多年來,我在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分類教學,降低難度
蔡元培先生曾說:“我們的教書,并非像注水入瓶一樣,注滿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為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因材施教,每學期的復習階段,我對自己所任教的班級進行分類教學,按學習成績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A、B兩類,其中A類是學困生。這類學生一般不超過總人數的20%,我讓他們單獨為一組,對他們放低要求。確立他們的復習重點為語文基礎知識和寫作訓練(因為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可能立竿見影),且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寫作的練習也盡可能地降低難度,放寬要求。如做試題,只做容易題,而且可以分幾次完成,每次可以只做一小題,一題做對就給一個滿分;如寫作文,只要不離題,書寫較清楚,就給90分以上;如默寫名言,聽寫詞語,只要訂正正確就給滿分。同時,還規定了一系列“優惠”措施,如一周內完成規定任務的可以不做家庭作業,成績進步的可以當組長等。
這樣,學困生之間展開了良性的競爭,他們對復習課也就不再厭倦不堪了,成績也普遍提高了。上期畢業會考中,我任教的班級的語文合格率獲鎮第一。分類教學使學困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二、愉快教學,寓教于樂
學困生大多貪玩、偷懶,視學習為“苦差事”。如果教師強迫他們放棄玩耍去學習,那么學習效果勢必不佳,甚至可能導致他們的逆反,我們不如順其自然,為他們創設愉悅的情境,使他們在活潑舒暢的情緒下,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學困生愉悅的心境還來自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好學生自然常受老師的青睞,稱贊聲不絕于耳。由于學困生挨批評往往是家常便飯,久而久之,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對老師的批評也就充耳不聞、無動于衷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切不可吝嗇你的贊美,有時候一句動聽的贊美猶如一劑特殊的“催化劑”,能使人豁然開朗、信心倍增。我班的劉睿同學就是個例子,他成績較差且父母離異,厭學情緒很嚴重。對此,我鼓勵該生:“不幸是一所沒人報考的大學,但從那里畢業的都是強者。在老師眼里,你一直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相信你能戰勝挫折,成為強者。”沒想到這句話使該生一下子振作起來。
三、“下水”示范,拋磚引玉
“下水”示范更重要的是作文“下水”。學困生把寫作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因為他們寫作多是“被迫式”的,不像作家創作是為一種強烈的欲望、激情所驅使,而且學困生大多由于后面兩年的高考壓力,寫作總是被動而為,總覺得沒東西可寫,更談不上寫作的興趣了。要使學困生覺得作文有東西寫,教師“下水”示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今年學校運動會后,我布置學生寫《運動會上……》的作文,在布置前,我先讀了自己的“下水”作文,然后對學生說:“看誰能在作文中用上更多的名言警句,而且恰到好處。”然后我私下給學困生一些成語,沒想到學困生在作文中都能用上很多名言警句,有的作文經老師修改后,還推薦到校刊上發表。
為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應該主動“下水”導游,教育家葉圣陶也主張“下水”,“下水”示范能使學困生信賴你、敬佩你,甚至崇拜你,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多開“小灶”,情感投資
著名作家楊朔曾說過:“每個人心里都埋藏著一團火種,只要你善于點撥,就會熊熊燃燒起來。”在學困生身上也有著無窮無盡的聰明才智、興趣潛能,只要我們教師去發現,去點燃,也會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常有意識地為后進生“開小灶”,如常借給他們一些課外書,并讓他們在上課前講個笑話、幽默小故事、童話故事等;指導他們仿寫名篇名段(盡量使用名言警句),并選擇較好的短文進行張貼;放手讓他們出黑板報;讓他們擔任小組長、科代表,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業等。總之,盡可能地給他們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樹立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
我想,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學困生多一點耐心,多一些理解,相信他們會對語文感興趣的,切忌有冷嘲熱諷戳傷孩子心靈的態度,為師者更應從育人的角度善待我們每一位學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