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 變 變——小學語文智趣課堂引導之高境界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小學 張紅霞
發布時間:2013-06-04 10:21: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問題引領”,就是指教師把學生的學習設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將學生置于積極的問題解決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對反映真實世界情境的建構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面對學生形成的各種提問,應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學措施,以便達到激勵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一、變變變——變出個新的教學思路
新課改所具有的指導性和規范性,推動現階段的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民主、和諧以及活躍,使得課堂教學有著持續創新,出現了一些“質”的進步,在這種新的發展階段,教師一定要用公平的態度來追問,挖掘該類提問或觀點中重要的“閃光點”。
以筆者教學《蘑菇該獎給誰》這一課程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向學生提出“喜歡小白兔還是小黑兔”的問題時,學生都會習慣于傾向于喜歡小白兔的觀點……在大家熱烈表達對小白兔的喜愛的情況下,當一位學生小聲地表達出喜歡小黑兔時,其他學生都很容易用質疑的眼光看待這位學生,因為大家不能夠認同這種與眾不同的獨特觀點。在面臨這種狀況時,筆者立即追問提出異議的學生喜歡小黑兔的原因。而這位學生的回答是,小黑兔和小白兔一樣,都參加了比賽,表明小黑兔跑的方面并不差于小白兔;雖然小黑兔是和烏龜比賽,但它沒有出現龜兔賽跑故事中出現的睡覺輸掉比賽的問題,而是拿了第一,這種認真比賽的態度值得學習!這位學生說完自己喜愛小黑兔的原因后,筆者立即開心地稱贊這一想法的創新性,并肯定了該想法的正確性,并號召大家給予這位學生熱烈的掌聲。
二、變變變———變出個新的知識辨析點
由于小學生的天性較為簡單,難以確定自己在學習新知識時見解的合理性。在這種情況下,大多學生會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認識采取嘲笑的態度,往往以哄堂大笑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于新觀點的不認同。所以,在這類情況下,應當盡量引導學生重新回到文本中的內容,帶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探討文本中的語句。
以《大禹治水》這一新課教學為例,一般來說,以“治水”作為關鍵詞引導和帶領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展示課文中的主要插圖,說出自己的感想。有學生認為大禹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英雄……但是在稱頌聲中,一位學生卻高聲發出了:大禹真的太傻了!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什么不去看下自己的孩子的慨嘆。面對這一看上去“不正確”的觀點教師如何處理呢?教師應當正確地認識到持有該觀點的學生并不是惡作劇。基于這一認識,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通過對文章這段文字的理解和討論認識大禹的偉大。
三、變變變——變出個新的教學關鍵點
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應當體現開放性和多維度的信息交流。學生必然會在課堂學習過程出現各種新問題,發出新的提問,這樣的課堂學習過程才是動態高效的。因此,教師給予合適的解答,利用學生的問難達到推進教學進程的教學策略,更好地發揮教學資源的作用,使學生們的課堂認識日益深化下去。
以《春聯》這一教學為例,筆者講到“春節貼春聯、貼“福”字,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托了大家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這句時,有個同學舉手問老師過年貼春聯、貼“福”字時,為什么“福”常常會是頭朝下地貼在門窗上呢?筆者面對學生提的這個意外問題,在反應過來后,及時稱贊這位同學的細心,在夸獎他善于觀察的同時,將“福”字的意思和“福到”諧音的典故娓娓道來,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這樣的講析收效明顯。
四、變變變——變出個精彩的效果
教師課堂教學時,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一個個有思想性、個性迥異的生命體。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師支持和鼓勵學生針對課文產生各種質疑時,課堂教學會發生一些新的進展,意外和新鮮會促使學生深入探究。
以講授《臥薪嘗膽》一課為例,很多教師因為下意識地認為學生們一定懂得什么是苦膽。一般來說,小學生大多并不知道苦膽,因此,很難體會到文章中越王勾踐的頑強毅力。因此,老師可以先從苦膽是一個消化器官入手,從分泌膽汁的基本生理功能開始說起,讓同學們領會到膽汁有著非常強的苦味。在這一基礎上,老師再帶領學生們去想象越王勾踐每天嘗膽來警惕自己不忘國恥的做法需要有多么強的毅力。
考慮到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讓教師很難回答的問題,或者沒有考慮過的問題。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將各種教學材料和資源用足、用活,帶領學生們用移情等方式獲取遷移體驗,使之成為師生一起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