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改的幾點體會
作者:陜西省靖邊中學外語組 馬 敏
發布時間:2013-06-04 10:08: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導學案的編制
導學案是“路線圖”,是“方向盤”。但我在實踐活動中覺得它不僅僅是“路線圖”和“方向盤”,更像是“路線圖加車票”,“方向盤加輪胎”,比單純的“路線圖”和“方向盤”更重要,因為在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環節中都少不了它,在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和學后反饋中,離開它寸步難行,可以夸大點說:導學案是知識學習的一切。導學案的編制在課改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編制好導學案是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首先要問,編寫導學案的指導思想是什么?是“貼近高考,為高考服務”,還是注重雙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強調新知入門?有人說,貼近高考與注重雙基并行不悖,把高考貼緊了,雙基自然掌握了——一舉兩得,事半功倍;況且對學校來說,高考便意味著一切,那些課改搞出名堂來的,都是因為高考搞出名堂來了才被人知道是在搞課改的,如果高考沒搞上去,即使被人知道了,也會說不好聽的話。我想,高考對每一個學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高考因為有著明顯的選拔功能,因此對考生的要求比較高:要有較強的綜合能力,能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設置的問題綜合性強,問題多設置在學科內知識點交匯之處。但我覺得,對初次接觸新知的高中低年級學生來說,以高考要求作為學習的標尺,是不是高了點?如果真能“一口吃成個知識胖子”那也罷了,問題是實際情況吃不出那樣的“胖子”,即使有個別“胖子”,也不是“一口”吃出來的。因此,我想,在哪個階段就做好哪個階段的活,不強求跨越;綜合能力的提高,在后面綜合復習階段(高三)再提高。
關于導學案題量的問題。因為世上本來就沒有題量絕對“適中”的情況,因此只能說說題量比較“適中”的問題。但一想,這是個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問題。比如,你說某個導學案題量“適中”,大概沒有人計較;但若說,這題量“不適中”,就會有人立刻反對,并能說出種種正是“適中”的理由。無意義的爭論沒必要,只能等實踐來檢驗。導學案的編制,不單純是本學科內的問題,它與同級其他學科之間還有關聯,這也是我要說的第二個體會。
二、各學科之間的教學用時如何分配
現在的競爭機制,讓各學科之間沒有合作關系。試想,一個學生一天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門學科上用時多了,自然會被其他學科老師認為“擠占”了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時間。因此,把本學科的導學案編制的量小,讓學生把學習時間都花在其他量大的導學案上去,編寫者就似乎成了本學科眾教師的“罪人”。在這樣的想法指引下,導學案的量就宜大不宜小,要想法設法把導學案編得讓學生學得難以釋手。各科如此“競相奔走”,結果之一是年級學習成績居前一二名者,在深夜有時學得痛哭流涕,因為到明天收導學案的時候,導學案是做不上去的。我想這部分同學是一方面太相信自己的老師了,以為編的導學案對自己正好“適中”;另一方面也是太自信了,從小直學到現在,大概沒遇到過解不完、做不了的時候,現在突然碰到,就只能以淚洗面,哽咽著挫傷自己的自信心。在這方面,倒沒有聽說年級文化成績倒數的同學哭過,他們心理素質好,屢敗屢戰,頑強不脆弱,雖不知道導學案對他們是否“適宜”,但知道他們能對這些情況應付自如。
三、教師角色的轉換
過去教師只要“會講在手,上課無憂”。現在則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但要求會講,更重要更突出的則是要會培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要培訓他怎樣合作探究,要培訓他如何展示點評,要培訓他成為能培訓其他同學的“小老師”。 要求教師教育理念要更新,教育手段要先進,教育知識要升級,教育情感投入要加大,總之問題新,任務重,時間緊,難度大,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最近有點累……
教育改革是個系統工程,不是某個個人、某個部門單獨能勝任的工作,教改的測評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學校各有關部門在教改新形勢下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態度的轉變與改進等,都是這系統工程之一,而且是急需解決的關乎改革成敗的大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課改感受和體會,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戰戰兢兢與負重遠行的疲憊,以及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但無論如何,當我看到學生自學的多了,睡覺的少了甚至沒了,提問題的多了,展示、點評、質疑的思想和方法出乎教師預料的閃光點多了,也覺得心里甜甜的,有漸漸適應后的輕松,有初次收獲般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