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
作者:陜西省岐山縣第二初級中學 王亞琴
發布時間:2013-06-04 16:52: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有效教學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主要是針對教學的效率問題,同時也是針對教學是藝術問題。因此,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有效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
對于有效教學概念的界定,學術界尚未有統一的觀點。西方學者對其從目標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種基本取向予以解釋。國內學者從經濟的角度,從學習者發展的角度,表層、中層和深層的結構化的角度以及從“有效”和“教學”兩個概念的角度給予界定,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內在的發展與全面發展。發展是指知識、智力、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二、構建有效語文課堂的途徑
1.教學設計——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
合理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教學設計把教學作為一個系統看待,它涉及了課堂教學系統的各要素以及整個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因此,課堂教學設計規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和大致進程,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依據。課堂教學設計既關注“教”,又關注“學”。既有靜態的內容設計,又有動態的流程設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成功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為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基礎。
2.課堂組織——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關鍵。
成功的課堂組成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教師要完成課堂教學每個環節的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科學的組織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時間、課堂紀律、課堂活動和學生情態的組織管理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時間管理,是指根據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特點科學地安排教學時間,提高學生課堂注意聚焦和注意力的保持時間和利用時間的效率。課堂紀律管理主要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它反映課堂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關系,受教學任務要求的制約。課堂活動管理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活動的節奏,活動形式及其流程的管理。
3.教學方法——構建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構建有效教學的保證。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注重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能夠改進翻新教法,實行分層次式立體教學,積極地引導學生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課堂教學活動,以保證課堂教學的實效。
4.科學評價——構建有效課堂的保障。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目標實踐程度作出的價值判斷,它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只采取終結性評價,還要結合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在評價學生時應堅持四大原則:互動性原則、多元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互動性原則是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發揮他們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多元化原則主要表現為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發展性原則是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潛能,為他們確定個體化的發展目標,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判斷其優勢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促進他們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和發展。激勵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進行評價時要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通過評價,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評價可采取多種形式:課堂學習活動評比、日常家庭作業評定、課外活動參與與點評、學習效果自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平時測驗等。中學階段形成性評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總之,有效的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習者獲得語文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習動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當學生有交流的欲望、交流的內容和交流的能力時,課堂才能真正互動起來。因此,教師只有創新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課堂管理、改觀課堂評價,才能實現中學語文課堂效果的最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