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課改嘗試策略
作者:陜西省靖邊縣第六中學 萬 宏
發布時間:2013-06-04 16:50: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傳統物理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主要由教師講授、演示、板書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流利”地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這種低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究竟學了多少、是否學會并不知情,久而久之學生養成缺乏學習主動性、缺少思考和探究性。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戰場,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地,所以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是課改的關鍵。課堂改革必須打破“堂上盡由教師灌”的僵局,實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現自主學習、探究實驗、討論展示、互動評價機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與創新性,使課堂更加高效。
筆者最近到宜川中學參觀學習課改先進經驗,結合我校校情、學生實際情況,不斷摸索、探究適合自己的課堂改革思路:課前教師要精心準備學案,分析教材,了解學情,明確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劃塊、分課時教學,并在學案中設計學法指導、難度適當的基礎練習。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基礎、培養學習能力。然后實施課堂教學程序,依次分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導學式自主學習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有了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學習應該是人的一種本能。在先前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建構個人的知識大廈。通過活動和自主建構,個體的創造力、潛能、個性等,得以豐富、發展、完善。教師用簡練的語言創設物理情境或用多媒體展示物理圖景,導入教學內容,例如教學《牛頓第三定律》時,采用多媒體大屏幕播放拔河比賽場面,教師順勢提問學生“甲乙雙方繩上的拉力大小相同嗎?關系怎樣?”學生產生疑問后,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教學內容,邊閱讀理解、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交流問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環節:隨堂探究實驗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記憶不深,只有親身實踐過和體驗到才能刻骨銘心,終生難忘。教師根據所學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創設隨堂實驗情境,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發放一對相同的彈簧秤,讓學生在觀察與體驗中有所發現、有所聯想,迸發思維的火花,提出科學猜想,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發現和實驗,逐步培養一種在學習中善于質疑,樂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并增強信息收集,分析判斷和運用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能力。
第三環節: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展示
在自主學習和隨堂實驗探究基礎上,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討論交流主要知識點及疑問。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提問學生“從拔河雙方、歡迎拍手到日常碰撞過程都存在著力的作用,那么雙方之間產生力的作用具有怎樣關系?”并巡回指導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參與討論和點撥,引導小組形成問題,并登上講臺展示講解、辯論和質疑,形成激烈的學生互動氛圍,帶動大多數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積極思考問題。
第四環節:師生互動、評價與總結
學生交流、討論效果怎樣?關鍵在于教師參與、及時發現問題,以引導、點撥的方式啟發學生心有所悟,并進行本節知識點整合小結,形成共識,加深理解和應用,再精選幾道隨堂練習,要求難度小,知識性強。例如:學習《牛頓第三定律》學案設計:(多媒體展示)。
一個在空中懸掛的電燈,受幾個力作用?它們是怎樣的關系?
(1)學生交流展示:受兩個,是重力和拉力,它們是二力平衡。(組織學生畫圖并討論)
(2)同學們想一想再找它們各自的反作用力?(組織學生在圖上找施力物體)
學生交流展示:重力是地球吸引電燈而施加的,那么重力的反作用力是電燈吸引地球的力。——教師邊肯定邊畫圖,給學生自信和成功感。
師:同學們現在比較一下“一對二力平衡”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的異同處?
(3)請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以卵擊石,雞蛋“粉身碎骨”,但石頭卻“安然無恙”,是因為雞蛋對石頭的作用力小而石頭對雞蛋的作用力大。
考查、評價學生學習、理解的效果,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學習,總結與自我評價活動,教師進行適當補充,完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