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數量大,是小學美術教學研究的重要對象。經過幼兒階段的繪畫技法練習小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厚的造型素材, 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其運用能力進行訓練和提高。對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

一、挖掘主題,確定造型

要成功地表現主題就必須準確地把握主題的深刻含義。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總是停留在表面,膚淺的認識使作品沒有深度,缺乏內涵,需要教師加以正確的引導。在學校組織的“世園在我心中”主題藝術月活動中,為了更好地把握世園會的主題思想,請學生從1999年中國第一屆世園會主題“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開始挖掘。學生查找資料、追溯歷史、了解含義。明白人與自然只有和諧,才能共生存,否則會受到自然無情報復的道理。學生很快確定了合適的內容來表現主題。有的保護動物,有的植樹造林,有的和動植物做朋友,從不同角度準確地體現世園精神。2011年的世園主題是“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含義是:“天”指自然,“人”指城市, 城市自然和諧共生;“創意自然”是指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修復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服務。于是,世界各國人民手拉手、環境保護、瀕危動物、植樹造林等內容躍然紙上,將人們的環保意識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根據主題,合理造型

造型是用繪畫、拓印、雕塑等造型手段和方法,創造視覺形象,表達對自然、對社會的感受和個人思想、情感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美術創作的體驗、樂趣和認識,理解形式美法則,提高造型表現能力。學生造型表現經驗豐富,但是根據主題的含義合理造型還很不足。比如怎樣選擇和主題相符的造型?怎樣合理地將零散的造型組織成美觀的畫面?都有待于提高。 在《假如我是巨人》中,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造型組畫的要領:

1.為故事主人公設計一個形象(根據情節加上人物動態)。

2.根據主要情節畫出其他人物。

3.根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添上背景。

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上手,畫面內容表達得準確到位。

三、運用技能,進行構圖

學生在構圖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如:構圖單一、畫面內容無主次、布局欠合理、作畫總是不習慣,從整體到局部不先用長線條畫大形來明確構圖,而習慣從局部開始,逐一刻畫完畢的方法,不能把握整體的構圖,結果出現畫得太大或太小,甚至畫不下就壓縮比例和空間等現象,所以我總是向學生強調將主體畫在畫面的主要位置,根據畫面留白去添畫。在《詩情畫意》中,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分類不同進行構圖。寫人的古詩,可以將詩中寫到的人物作為畫面的主體,著重描繪。畫寫景的古詩,可以先確定近景且具體刻畫,遠景可以畫得稍微簡潔一些。畫敘事的古詩,可以是單幅的,選擇詩中最精彩的一個場面,也可以采用連環畫的形式。

四、運用色彩,表達主題

繪畫中的色彩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再現性色彩,另一種是表現性色彩。再現性色彩是創作者客觀地再現物象的色彩,是比較寫實的;表現性色彩則是創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運用色彩進行表達,表現性色彩并不是寫實的。

不同的色彩帶給我們不同的心理感受,這種感受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畫面,這就是色彩的表現力。我們了解了色彩的感受力,就可以運用色彩幫助我們營造畫面意境和情調,表達主題思想。《地球的新生》一課中部分學生運用青翠的綠色、純凈的藍色、明媚的黃色表現我們美好家園,倡導大家愛護環境衛生保衛地球。也有部分學生運用白色、灰色、黑色、赭石色表達自己對環境日益惡化的憂患意識,為人們敲響環保的警鐘。

五、使用文字,補充說明

為畫配書更能展現藝術的高雅,書畫的完美結合更能很好地體現作品的意境。唐朝詩人王維第一個把詩寫進畫里,一幅幅精彩的作品呈現的是書和畫的完美結合。學生經過欣賞、討論,對這種藝術形式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創作欲望,總結出詩的豎式和橫式表現都是可行的表現形式。并根據需求的不同(以詩為主還是以畫為主)調整詩在畫面中的比重,以達到詩話畫合一相得益彰。

總之,在小學階段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抓住不同主題進行創作,構建層次,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義不容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