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白居易《長恨歌》的雙重性
作者: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學區 楊喜忠
發布時間:2013-06-04 16:33: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國古代文人敘事詩的明珠《長恨歌》作為一個悲劇性的文學審美客體,由于其題材的特殊性和詩人白居易創作思想的矛盾性而使悲劇審美客體呈現出多重主題內涵。自問世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爭論不止。至二十世紀90年代先后出現了六種觀點。即以愈平伯為代表的隱事說、以陳寅恪為代表的諷喻說、以馬茂元為代表的愛情說、以陳允吉為代表的感傷說、以王運熙為代表的雙重主題說、以蹇長春為代表的三重主題說。
1.隱事說。這一觀點首先由愈平伯先生于1929年發表的《〈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傳疑》一文提出。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在提示一個隱事,即楊貴妃在馬嵬兵變中隱逃民間。此觀點頗新穎,并迎合了人們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愿望。
2.諷喻說。這是一個歷史較長的觀點,也是一個較有影響的觀點。認為《長恨歌》主題為諷喻,詩歌通過李楊故事揭示了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旨在通過這個教訓達到諷喻的目的。
3.愛情說。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旨在描寫李楊愛情,否定諷喻主題。詩歌開頭“漢皇重色思傾國”、“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等詩句明顯地諷喻李楊故事本身所蘊含的歷史教訓的客觀諷喻性均說明詩歌蘊含著諷喻主題。此觀點同樣存在著殘缺性和非封閉性。
4.感傷說。此觀點認為《長恨歌》“通過李楊這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悲劇故事的敘述,傳遞和宣泄出了中唐一代人嘆恨時世變遷的感傷情緒。此觀點將李楊故事看作一種象征,旨在通過這個載體表現一種時代的感傷情緒。
5.雙重主題說。這一觀點在二十世紀50年代諷喻說和愛情說相互爭論中產生。此觀點以王運熙《略論〈長恨歌〉內容的構成》最有代表性。這一觀點認為《長恨歌》前半部表現了諷喻主題,后半部表現了愛情主題,兩個主題并存。但以詩人諷喻和愛情傾向先后流露所占的篇幅對諷喻主題和愛情主題作簡單的主次劃分,有明顯的割裂感。另一方面當時代感傷說出現之后,諷喻主題對詩歌政治是思想內涵的揭示有著明顯的不足。
6.三重主題說。二十世紀80年代感傷說提出之后,蹇長春于1991年發表《〈長恨歌〉主題平議》一文,對三重基本觀點諷喻說、愛情說、感傷說作出回歸而提出三重主題說。此觀點對《長恨歌》主題作了全方位把握。提出諷喻、愛情、感傷三者并存。但將諷喻和時代感傷單列兩重主題和愛情主題并列,不太恰當。
《長恨歌》主題的雙重性是由題材的特殊性決定的。
《長恨歌》所選題材李楊故事是一個歷史題材。李楊故事本身就蘊含著政治和愛情兩個方面的思想意蘊。故事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楊玉環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一個是天子之尊,一個是貴妃之寵。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一舉一動的政治后果。其愛情不能不與唐帝國的盛衰相聯系。帝王沉迷于愛情,必然要荒廢朝政;而朝政的荒廢必然導致動亂。這就說明封建帝王的愛情本身就蘊含著政治內容。唐明皇自迷于楊貴妃之后,整日鶯歌燕舞,而將朝政委于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這是一個有深刻教訓的歷史史實。這種歷史題材的特殊性決定了主題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也是詩人創作思想雙重性的反映。
詩人寫《長恨歌》是初入仕途,為“三登科第”的得意時期?!凹鏉煜隆笔瞧渲鲗枷搿τ诶顥罟适逻@個蘊含著深刻歷史教訓的歷史故事,詩人不能不從政治角度著眼,以寄寓諷喻。作為以“兼濟天下”自負的封建文人不能不為大唐的衰落而感傷。另一方面,詩人作為一個有愛情傷痛者(詩人于元和年間在符離曾與一個叫湘靈的女子相愛,但終因禮教而忍痛分別,未能成眷屬)不能不對創“開元盛世”的唐明皇以天子之尊不能保全自己深愛女子的痛苦。詩人的愛情隱痛正可借李楊愛情故事得以宣泄。這種從政治和愛情雙重著眼的創作動機,反映在詩歌中必然是政治和愛情的雙重主題。
文學作品一旦誕生,對讀者來說它便是一個審美客體。作品——審美客體、時代——審美環境、讀者——審美主體互相作用,對審美客體的認識是無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可能還有其他觀點的提出?!堕L恨歌》由于題材的特殊性、白居易創作思想的矛盾性,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夢幻般的故事,對其主題的認識是無盡的?!堕L恨歌》這首敘事長詩作為不朽的文學明珠永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