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歷史活動課
作者:泉州市凌霄中學 林 波
發布時間:2013-06-04 10:39: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活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寫入教材,它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充分體現了課改的精神,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和喜愛。如何上好一堂活動課,引導學生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此,結合教材內容就初中歷史活動課的開展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歷史活動課的優越性
1.歷史活動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為學好歷史提供“能源”,在組織學生開展的“尋找身邊的歷史”活動課。讓學生把家里的瓷器、民國錢幣等有關物件的形狀、用途,價值作了詳細的介紹。有的學生講解在外旅游購買的仿文物商品,如:秦始皇兵馬俑、唐三彩等。通過這堂活動課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歷史活動課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活動課可以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學習方法,樂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例如,“與哥倫布同舟遠航”一課中,讓學生在目的、規模、路線、影響等幾方面把歐洲的航海活動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進行比較分析。一組同學進行求同思維,即尋求共同點;另一組進行求異思維,即尋找不同點。兩組的同學在合作中殊途同歸,在一個廣闊、宏觀的歷史空間里對人物和事件進行分析比較,有效地提高了歷史學習的理論能力。
3.歷史活動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在活動課的探究過程中,合作學習中的交流、爭議、意見綜合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和自我反思,有助于激發新的靈感和觀點。例如《小小指揮官——模擬二戰經典戰例》活動課中,我首先充分展示當時的武器裝備和作戰理論,之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去探究,在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用當時的資源來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等二戰著名戰役,最后將自己的戰果和歷史史實進行比較,感受歷史規律的重大作用。從而使這一學習活動變成一種思維創新過程。
二、根據不同活動課的內容設置、探索不同的上課方式
1.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類活動課主要是指設計有研討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以自愿組合方式分成正、反方,采用辯論、討論等形式,激發、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在分析、探討中形成競爭交流機制。比如講“閉關鎖國”這課,圍繞“閉關鎖國”是清王朝衰落的主要原因的一方為正方,而即使沒有閉關鎖國,但由于歐美進行科技革命而中國沒有進行科技創新,清朝也同樣避免不了衰落的一方為反方。通過辯論,學生運用設疑、釋疑、解釋、歸納等方法對當時的歷史現象站在不同的階級、民族、國家的立場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幾乎把書中能找到可能運用的知識都用上了,從而在課堂中真正落實了自主學習,更易呈現學生研討的自然狀態。
2.歷史資料收集:這類活動課主要是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學生走出課堂,深入博物館、圖書館、歷史文化遺址,收集有關史料等,撰寫調查報告。我在教學身邊的“歷史”一課時,給學生設計了調查主題。在中考經常考到的有關改革開放的知識點中,有關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的變化的專題,在這我就建議學生可調查自己的長輩的有關衣、食、住、行的情況,和現在加以對比,寫出報告,從中體會到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巨變,以及這種巨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類活動可使學生學習自己搜集、整理、運用各種歷史資料,體驗歷史學習過程,培養對社會多樣性的認識和理解。
三、活動課遵循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師生、生生互動。在設計活動課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知識結構,精心設計每堂活動課的內容,體現活潑與互動。在良好的氛圍中,學生對班級、學科、老師、同學都能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能夠學會包容別人,接受不同的意見。
2.活動主題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不能給學生過多的學習壓力,因此在設計活動課主題時,要盡量教會學生開發資源,體現生活氣息和可操作性,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熱情地參與。
3.持之以恒,避免只是讓學生羅列資料。開展活動課是最能把三維目標融為一體的強化過程和體驗的,要持之以恒地開展好活動課。
總之,歷史教學的活動課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課改的新需要。它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落實時要注意以上提到的三個原則,探索不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歷史教學活動課的優越性,讓學生能夠在愉悅的活動中鞏固歷史知識和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