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強調,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發揮組織、引導、合作、評價的作用,教師要通過有效的策略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克服學習中的障礙,并獲取知識。因此,自主探究已成為新課改下學生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自主探究策略呢?

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小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使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視野得到擴展。在探究中,發揮潛能,并生成新的知識,才會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比如,我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去買早餐,需要什么呢?每個國家的錢都有自己的名稱,那么,你知道我們中國的錢叫什么嗎?接著,我為學生們出示了水果超市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中有哪些水果?標價是多少錢?接下來,我設計了問題情境繼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今天水果超市搞促銷,推出了特價香蕉一元一角一斤,你要買香蕉的話怎么付錢呢?在這種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他們對問題作出了積極的思考,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創設懸念式的問題情境。 懸念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躍躍欲試地投入到對問題的主動探究和學習中。

比如,我在教學“分數化成小數”的內容時,首先告訴學生們,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這里有一個“秘笈”,老師已經找到了,只要你們提出一個分數,老師就能很快告訴你這個分數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學生對這個“秘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創設自主探究氛圍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基礎,如果學生對上的課不喜歡,沒興趣,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會表現出一副冷漠麻木的態度。因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師生之間的關系和教與學的關系是互動的,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所發揮的是引導、組織、合作的作用,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引導、啟發,結合實際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注意發揮學生在探究中的自主性,使學生處在對問題進行主動的思考,主動構建意義的主體位置上。在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較少,但卻對學生的探究起到十分有效的幫助,體現出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通力協作而產生的效能。

三、放手引導學生操作,培養積極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特點。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特點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手、口、眼、腦都參與學習過程,在操作中通過自主探究獲取新的知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激發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興趣,提升教學效率。可以說,放手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是為學生創建了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

四、發揮激勵評價作用,保持學生探究激情

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一種發自于內心的自我激勵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但是,成功不是總屬于每一個人的,也不是屬于學生的每一次探究的。因此,教師對于暫時沒有成功的學生,不要責備、輕視,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總有正確的環節,教師要做的是首先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對其正確的部分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引導學生主動調整思維方法,自己發現存在的錯誤,獲取正確的答案,享受成功的愉悅。

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只有以激勵為主,才能使學生保持探究的激情,產生探究的積極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善于運用多種評價策略,使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究活動中。

五、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研究和運用多種自主探究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其主體性、積極性和創新性,不斷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入探究式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