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變中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
作者:陜西省府谷縣前石畔九年制學校 曹雙桃
發布時間:2013-05-09 11:00: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思想品德是一個多要素的綜合系統,是人們在一定思想的指導下,在品德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心理特點、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的總和。中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其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的來說,生活經驗還不夠豐富,社會思想還不夠成熟,存在明顯的知行脫節的現象。如何轉變他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使德育真正深入學生心中,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為此,筆者略談以下四點:
二、讓中學生明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思想品德教育,對于提高中學生的政治理論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幫助中學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營養,獲得真、善、美的心靈啟迪,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學好思想品德課,也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豐富人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享受健康快樂的人生。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中學生的一生。
二、學校要建立適當的評價機制
學校要轉變思想觀念,認識到開展德育工作對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為此可建立適當的督導和評價機制。比如:建立健全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在一定時間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估、評定,并設立具體的獎項;將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級作為升學的重要指標;對各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和團員的評選,要將思想品德狀況列為重點考察內容。機制的改變使學生真正將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心中,內化在生活點滴中。
三、教育的方式方法亟待改進
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必須對已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變。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業務素質,樹立良好的形象,用其人格力量感染學生,從正面影響學生。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換位思考。要做好這一點,老師需要走下講臺。永遠站在講臺上,學生更多感受到的只是距離,高高在上;再有,還給學生應有的話語權,允許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還有,細微動作見真情,豎起你夸贊的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膀等。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精心設計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一堂課新穎精彩的開端,可以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教學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導入時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用設問、游戲、故事等方法激發興趣,引起懸念;也可以用音響、圖像、演示等手段創設情境,塑造形象。如在導入《男生女生》這一課時,我用蠟燭做道具。點燃三支蠟燭,請三位同學完成這一實驗,在我的指揮下,三位同學的手由遠及近靠近燭焰,突然有一個女生大叫一聲:“哎喲,燙死了!”到此,我請三位同學說說自己的感受,他們均表示離燭焰太遠,感覺不到溫度;慢慢靠近時,燭焰的溫度越來越明顯,而當手離燭焰太近時,則感覺到了燙。我趁勢總結:男女生交往要把握好“度”,否則就對自己的成長不利。在這樣的情境引導下,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一節課在激烈的氛圍中劃上了句號。課后,同學們普遍反映:這樣的課堂太有趣了!可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改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十分重要。
四、要重視社會實踐教育
當前受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及教育體制的影響,初中階段的社會實踐活動僅僅停留在老師的口頭上,學生的想象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實踐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也只有實踐才是檢驗思想品德教學成敗的唯一標準。因此,我們必須要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郊游、野營活動;組織青年志愿者到社區、街頭、企業參加勞動實踐和社會公益活動等。給他們發揮特長、張揚個性、感悟生活的舞臺,使他們于實踐中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優良的品質,境界得到提升,知行得以完美結合。
當然,加強和改進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我們相信:經過不懈的努力,定能轉變中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增強其自我意識,使其主動去暢游知識的海洋,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