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學期,我收到一封本班學生夾在作業(yè)中的信,在信中她寫到:“老師,當你提出一道難題,當那幾個同學舉手后,你就迫不及待了,能再讓我們思考一番,或者你先讓我們帶回家想一想,你再講……”這一封短信猶如一個驚炸的鞭炮,在我腦中留下了一個長長的破折號。在平時教學中,我也注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但總受到課時、教學時間的影響,有時也真是“迫不及待”完成自己所設的教學內容,而忽視了留給學生更多的空間。

有空處不落空,無聲處勝有聲。給學生一個充分思考的空間,一個靜心回味的余地,讓他們“學”、“思”結合,張弛有度,從而激起他們好奇求知的漣漪,撞出他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火花,達到有空處不落空,無聲處勝有聲的教學效果。

一、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學校不是知識的配給所,學校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場所,學生的知識不是賜予而是學生自己掌握的。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參與、實踐、探究就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例如:當布置的一道題目,學生想了很長時間還沒有想起來而又不愿求助時,請允許他繼續(xù)想下去,或帶回家再想,直到他想出辦法或樂于求助為止。留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只是時間上的,當然還包括幫助程度的大小。如學生求助時,不可指導過多,講解過細,要把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著名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構造知識,就是創(chuàng)造。”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真理比告訴他一百個真理更有價值。

二、留給學生足夠的動口空間

動口不是語文課的專利,它也是數(shù)學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中學生動口時,觀點對錯與否,要讓他把話說完。有時學生一開口就有可能是錯的,這時要聽其把話說完,一則可以對癥下藥,二則是對學生的尊重。在平時的課堂中,老師最怕學生生出一支半點的枝蔓而破壞了已設計好的整體教學,當學生的回答不太合自己的“口味”時,就急忙插話將其引導到“正路”上來,讓學生不情愿地被牽著鼻子走,這樣的課堂根本談不上主體作用。

三、留給學生充足的動手空間

美國教育家提出:“聽過會忘記,看過能記住,做過能學會。”在課堂中只有讓學生動手去做,而不是讓學生去聽。如學生在動手拼圖時,有的學生手忙腳亂,出現(xiàn)“擺一個,掉了兩個,拾起兩個,亂了一堆”的現(xiàn)象。這時教師往往會好心地幫忙,幫他擺好,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得到多大的進步呢?教師要鼓勵他,給予他機會,讓他獲得與年齡相適應的動手經驗。

四、給學生足夠的體驗空間

一個人必須成為一個事件的一部分,才算得上親歷了某種經歷。親歷不僅是智力上的,還有體力、情感上的。給學生充足的體驗空間,不可“走走過程,草草收場”。要讓學生不僅在獲得肢體上的感受,還要讓學生得到情感上的滿足。進而使學生具備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情感和價值觀等科學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把實踐活動與數(shù)學知識合理協(xié)調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造能力盡可能得以展現(xiàn)。例如在教學《包裝的學問》時,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了一件較大的禮品盒,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學生產生了好奇,都想打開來看看。等學生代表打開后,發(fā)現(xiàn)只是兩盒磁帶。產生了一盒磁帶根本沒必要用那么大的包裝的想法。教師順勢提問,怎樣包裝才最省包裝紙呢?讓學生去試一試。學生們通過將兩盒磁帶進行拼、擺,然后拿出包裝紙折疊,觀察發(fā)現(xiàn)兩盒磁帶共有三種包裝方法。分別是底面重合、側面重合、正面重盒。當?shù)酌嬷睾蠒r,長寬不變,高擴大了兩倍;當側面重合時,高寬不變,長擴大了兩倍;當正面重合時,長高不變,寬擴大了兩倍。然后將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算出來,發(fā)現(xiàn)只有當最大面重合時,包裝紙的面積才最小。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折疊、拼裝等活動,加深了立體空間的認識。再通過用平面的紙去包裝一個立體物體,感知了面與體的關系。這樣使大部分學生通過想象——操作——驗證——再想象,留給學生足夠的體驗空間,學生的感受才會深刻。

新課程的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作為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充分思考,靜心回味的余地,讓他們學思結合、張弛有度,激起學生好奇求知的欲望,體會到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學會探究數(shù)學的方法,撞出他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