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的火花在語文實踐中閃爍
作者: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景安初級中學 孫云云
發布時間:2013-05-09 10:46: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重視。語文課不再局限在課本上和課堂上,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使課改下的語文課大放異彩。這是對傳統語文課的徹底改革,也為學生豐富語文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提供了一個大舞臺。
初中的語文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有小制作,有賽詩會、故事會、辯論會、新聞發布會,有調查報告,有演講比賽,有影視評論,有實踐基地生活體驗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對學生學語文、用語文有極大地幫助作用,而且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乃至整個人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歸結到一點,就是讓創新的火花在實踐中閃爍,使創新貫穿人的一生。
一、主體參與,強化創新之本
語文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增強主人翁意識,不斷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而語文實踐活動則能很好地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筆者曾經組織學生進行小制作活動,主要內容是扎風箏。在活動進行之前,筆者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調查,了解一下有哪些學生會扎風箏,或參加過扎風箏。調查的結果,班級上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會扎風箏或扎過風箏。雖然這次活動從零開始,要摸著石頭過河,但大家的興趣很濃,都想試一試,從中學到知識,增長本領。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時,絕大多數學生都扎得不錯,只有少數幾個學生扎得稍微差一點。但所有參加的學生都增強了主體意識,懂得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只是口號,還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學習也好,勞動也好,生存也好,都要靠“自己動手”。學習語文光靠動腦還不夠,還得靠自己動手、琢磨和積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自己的學習理所當然也是自己做主,依賴書本,依靠別人都是靠不住的。
二、生活實踐,激活創作之源
在文藝界一直強調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要求作家深入生活,使創作的源頭永不枯竭。而學習語文,特別是作文,同樣需要生活,需要實踐。可以說,語文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寫作的源泉。
初學寫作時,往往過多考慮的是寫作方法、寫作技巧,手邊放得比較多的是《優秀作文選》之類。家長也有一種模糊認識,以為孩子只要多看看作文指導方面的書籍,作文水平就會跟著提高了,因此舍得花錢給孩子買一本又一本的指導寫作的書籍,甚至關起門逼著孩子讀這些書籍,真個是要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指導書”。至于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他們卻持反對態度。這樣做,實際上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作文的源泉在實踐中、在活動中、在生活中。就拿扎風箏來說,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親自體驗,獲得了書本上所沒有的東西,那就是鮮活的寫作素材和直接的情感體驗,后來寫《怎樣制作風箏》的說明文,每個學生都寫得很好,特別是那些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竟然也寫得得心應手。原因很簡單,就是有了源泉,就引來了活水。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無不從實踐中起步。
三、走向社會,打開創新之窗
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創新的窗口。這是因為,語文實踐活動一改過去“讀死書、死讀書”的僵化的學習方式,而使語文學習變成生動活潑、趣味無窮、富于創造的活動。語文實踐活動本身就與創新緊緊聯系在一起,因為即使是同一項語文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班級進行,也不會完全相同,它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復制。所以,學生正常參加語文實踐活動,就會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把語文的學習活動推向一個高級階段。
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一旦增強了創新意識,那接踵而來的至少有三點:一是會產生創新的沖動。創新的意識只是心里的萌動,創新的沖動是興趣的驅使,是激情的勃發。有了這樣的沖動,就敢于嘗試,敢于涉足未知的領域。二是會打開創新的缺口。這創新的缺口就是將從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素材寫成獨具個性的創新作文,這樣的作文沒有模仿的痕跡,不穿“百家衣”,完全是自成一家、別具一格的。三是會享受創新的快樂。創新的過程并不輕松,但是,一旦有了創新的成果,那內心的快樂簡直無法形容。這一點,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體會,無需贅述。
總之,創新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它總是伴隨著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而產生。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注重實踐,尤其是語文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跳出“井底”,仰望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