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除了文本特點以外,都為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自學能力。那么,我們的教學如何去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去落實教材的編排意圖,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呢?根據教學實踐,略讀課文的教學可以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整合貫通法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既然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相結合,整合貫通。略讀課文一般都安排在精讀課文之后,進行略讀教學,對于主題一致,內容相近的課文,可以對略讀課文進行整合,同時教授。在課堂上的拓展、引導,讓學生全方位的感知課文主旨,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重點突破法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在略讀課文中,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讀。尋找適當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

三、方法整合法

略讀課文是習得的學習方法有效輸出的媒介。在精讀課文中學得的理解方法,可以在略讀課文中加以運用。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起初通過初讀感知全文內容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再運用抓重點詞“賬單”,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第一次“兩份賬單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的對比,發現兒子的賬單是有價的,而媽媽的賬單是無價的;接著通過第二次的對比,發現彼得的賬單里所列舉的都是他做的一些具體的事情,而媽媽的賬單中卻沒有具體的事情。從而去想象媽媽從中付出了什么。第三次通過兩個人看賬單時不同態度的對比。通過整體感知、抓重點詞理解和對比的方法,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博大、母愛的無私、母愛是無價的。

四、頭腦回放法

一些略讀課文,它的文章篇幅長,并且故事性也很強。略讀課文的課時一般安排在一課時左右。《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略讀的評價,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那么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此類略讀課文,我們可以采取“放電影法”。這樣不僅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用于自主的學習。

五、語言積累法

文字很美的略讀課文,就要注重語言積累。“美文誦讀”是理解、感悟課文的捷徑。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在讀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圖。并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細讀揣摩,讀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處。在誦讀中,積累了景物描寫的語言和手法;在品詞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

六、模仿寫話法

當然略讀課文“光說不練”也是不行的,適當地進行寫話的訓練也是必須地,必要的仿句、小練筆、拓展性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正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為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當然,寫話的切入點要“小”而“巧”,讓學生要有“現炒現吃”的鮮活感。

七、文本插入法

許多略讀課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個節選,在教學文章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寫作背景和一些相關資料,這樣能填補學生自主學習的許多“空白”。教學《慈母情深》一課,學生在體會慈母形象的時候,為了使母親的形象更為凸顯,適時的插入課外文本,重點抓“褐色的口罩,疲憊的眼睛”,及時插入關于母親的工作環境描寫的補充文本,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畫面中母親的四個“立刻”的描寫學習時,插入介紹“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去遙遠的大西北工作,我們5個孩子,全憑母親帶養。每天為了生計不辭辛勞的,沒日沒夜的工作”的補充文本。在課外延深、升華情意階段,再一次插入文本。這三次文本的插入,為學生文本的理解更為全面,更為客觀,更好地體會一個母親給予一個兒子的力量。

總之,上好略讀課,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根據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備課,尤其注意講讀與自讀的知識遷移與能力訓練的銜接,完成“教”向“學”的過渡轉化;還要加以充分恰當的引導和適度的調控,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單元教學目標在課文中的體現,使略讀課教學目標與單元目標一致,完成從知識吸收到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的轉化過程,達到預期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