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導學環節是整堂導學課的基礎,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追求高效課堂的環節。我們按照新課改轉變教的方式,轉變學的方式這一理念,堅決要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唯有致力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有助于他們終身發展能力的生成。

一、指導預習,分解預習任務和引導自學

預習并不是傳統課堂上的自學,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一種良好方法,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提醒學生用已有技能,解決問題;預習與課堂教育息息相關,通過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要求學生圍繞導學案開始自學,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要盡量自學;教師應指導他們預習,提出語音、詞匯、語法、句型、課文的預習目標,只有把目標給學生講明白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會有方向,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學生在預習的同時最好帶著疑難進入課程學習,這樣能夠激活他們的學習認知和感悟思維。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問題,通過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學習內容來強化閱讀學習的認知感悟,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學習。

其次,要分解預習任務,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分給不同的學習小組,因為我們各學科導學案上學習內容的量都比較大,學習任務比較重,再加上學生每天有多個學科要進行自主學習,時間就顯得很緊張,因此給學生分解預習任務就勢在必行,否則會出現時間緊、任務重、完不成的局面,這樣,就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效。

教會學生預習,是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只要師生相互配合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提高英語學習質量的關鍵,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知識,使課堂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一樣,吸引著每個學生。目前農村初中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對學習缺乏興趣,教師可針對他們的特點,指導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教師可創設英語情境,調動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積極性,根據新課程的日常交際項目,以介紹、問路、購物等話題為中心,結合教材,引導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大膽實踐與創新,鼓勵他們與英語教師進行交流,與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7B Unit3 Finding your way 的Reading A ,“A lucky escape ”時,教師不妨利用多媒體來營造與故事情節相似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分別扮演Paul和Justin等角色進行對話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興致勃勃積極參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整體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和掌握知識。

總之,以上兩種導學策略的思考和措施,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而且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只要我們精心準備和設計,把課堂還給學生,就能釋放學生的活力,只有變教師的“獨角戲”為師生的“交響樂”,師生才能在和諧合作的過程中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優化,這是我們英語教師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因此,采用有效的導學策略,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