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導入 激活課堂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七中學 杜 峰
發布時間:2013-05-07 17:37: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學中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新課導入的設計,就起著的作用。就像小提琴上的弦一樣,第一個音符就必須準確無誤,悅耳動聽、先聲奪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趨向鼓舞。使學生心中喜悅而“樂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在教學中,應注重導入的傳情性,善用生動感人的情境,去撥動學生的“心弦”,使他們心中泛起漣漪,掀起波濤,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如在講授初一思想政治課“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這一內容時我首先放映自制的《革命烈士英勇就義,血沃中華》、《人民戰士保家衛國,血灑疆場》、《悠悠赤子心,殷殷報國情》等專題錄像剪輯,伴以播音朗誦《滿江紅》、《帶鐐行》等詩詞和烈士遺言,播放《血染的風采》、《我的中國心》等歌曲。這樣,一開始就使課堂形成了一個充滿愛國情、報國志、效國行的雄偉壯烈意境、可歌可泣、動人心弦,展示了先輩們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直觀場景。使學生從內心產生敬佩之情,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自覺把祖國利益放在第一位,立志為祖國獻身。
二、設疑問難,質疑導入
“學源于思,思導入疑”。學習、探索、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之始就設疑問難,可迅速啟迪學生思維,強化探索目標。因此,導入是否激起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是否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是否將思維引向教學的主題,也是決定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如在講述《貨幣的產生及本質》這一節的開始,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當你們走進新華書店時,你一定會被琳瑯滿目的書籍所吸引,尤其是當你拿起一本自己所喜愛的書籍時,你可能愛不釋手,那么,怎樣才能得到它呢?我們既不期望營業員無償奉送,更不能學孔乙己‘竊書不算偷’,辦法只有一個:拿錢去買。‘錢’是怎樣來的呢?它為什么又如此神通廣大呢?要知道其中的奧妙,就必須學習:‘貨幣的產生及本質’(板書)。”這一導入,在形象描述生活情境的基礎上,連續提出兩個問題,環環相扣、引人深思,既突出了課文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三、 巧設迷宮,激趣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也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學生在學習中,“無米下鍋”、內容貧乏、無感而發、無病呻吟等現象,我采用巧設迷宮,激趣導入的方法。
如在講述剩余價值時,我創設情境,連續提問,讓學生仔細思考,并小組討論:大家春天都放過風箏吧?一個風箏大概多錢呢?而做一個風箏所需要的材料大概多錢?這中間的差價是屬于誰的……這樣的導入,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的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求知興趣,做到了有感而發。并且對剩余價值的理解從書本的枯燥文字,轉化成了身邊可見的日常用品,不但加深了對剩余價值的理解,而且對資本家的剝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迷宮中,學生逐步探討,最終發現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不但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而且淡化了政治書本知識的文字意義,從真實的生活中,讓學生自己提煉了一次文字定義,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四、回歸生活,感知導入
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課堂教學就是要達到學生能夠自學,不需再教的目的。走出課堂回歸生活,感知實物導入新課。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我課前創設一個學生較為陌生的時事情境就是關于“民工荒”的社會問題。學生就會產生疑問,就提出什么原因促成了“民工荒”現象。我就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討論、課堂發言,發言內容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幾點:農民工外出務工的生存環境并沒有改善;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擴大;勞動力市場的功能尚不完善;部分農民工勞動技能較低。最令我感動的是學生談到國家扶持“三農”的政策初顯成效,農民感到種糧食和在農村務工已經可以賺錢了,農民外出打工的比例下降。學生繼續提問如何解決“民工荒”這一社會問題,這就使課堂討論繼續進行并向前推移。我感覺欣慰的是不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閃耀出的思想的火花。
總之,精心設計導入,是上好新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設計得好,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同時更能提高課堂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