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有中心、有條理、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感情真實、思想健康。那么怎樣才能使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學的“老大難”,而又令學生“頭疼”的作文達到此目的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寫好作文的前提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對所從事的活動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作文前,只有通過激趣,才能使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情,寫作時才能文思敏捷,一氣呵成。例如:元旦前夕,我校組織全體師生舉行了“迎元旦游藝聯歡會”。而類似這樣的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特別高。我就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問學生: “今天玩得怎么樣?”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很高興!很開心!”“你都參加了哪些活動?哪一項活動給你的印象最深?”接著就組織學生進行分組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大家爭相發言,情緒高漲。交流完之后,我笑瞇瞇地說:“剛才呀,同學們個個說得眉飛色舞。其實作文很簡單,就是把你們說得寫下來,大家愿意嗎?”同學們齊聲說:“愿意!”這樣,目的達到了。后來同學們都寫出了內容豐富的作文。

二、重視作前指導,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學生僅僅有了寫作興趣,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根據作文的內容和范圍的要求,進行側重點不同的指導,指導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去作文。如寫上面提到的“迎元旦游藝聯歡會”,就是重點指導學生開頭和結尾就不拘一格,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主要內容應抓住最感興趣的某項活動的場面及人物在活動中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等,留心活動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樣,學生在有了切身體會的基礎上,頭腦中儲備的表象豐富了,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

在寫作指導中,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另一方面,作前指導,切忌泛泛而談,要有針對性,提倡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三、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是寫好作文的保證

首先讓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并進行自我修改。修改步驟是“先大后小,先整后零”。即先看習作整體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作文的范圍,再看題目和材料安排是否一致,最后修改字、詞運用是否恰當,句子是否通順等。教師在提出修改要求時應注意層次性,對寫作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則應適應降低標準,以免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接著進行開放性互評。開放性互評是指不受任何束縛,二人,三人或四人一組不等,對習作發表自己的觀點和修改意見,并對同學們提出的有修改價值的意見予以采納,對有異議的觀點予以保留。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及時指點學生提出的評議和修改意見。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還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好詞佳句,材料組織以及方法和值得借鑒的地方。

四、畫龍點睛式的評改為學生提供有力支持,是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

在評改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對立意新、選材精、結構完整、構思巧妙、情感真實、思想性強等加以肯定。對作文能力較弱的學生,也盡可能挖掘他們習作中的可挖之處,如某一段寫得精彩,甚至一句話、一個詞用得好,也是教師進行積極評價的內容,都要予以鼓勵。以上評價可是書面形式的。

對學生習作中的不足之處,教師不回避,而要實事求是地指出。教師還應注意方式和方法,做到言語和藹,態度中肯,既要讓學生認識到習作中的不足,又要保護好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以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

寫作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激發興趣,作前指導,修改習作,教師評改等作文教學四部曲,是相互統一、相互滲透的,教師唱好了這四部曲,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動力源泉和廣闊空間,還有利于學生掌握寫作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