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數學復習的幾點思考
作者:廣東省珠海市實驗中學高中部 張 斌
發布時間:2013-05-07 16:48: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三數學復習時間緊、任務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高一、高二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構建知識體系,訓練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有針對性、有時效性地復習。學無定法,教亦無定法。如何才能提高高三復習的效果,下面談談筆者對高三復習的幾點思考:
一、復習用書的選擇
高考復習用書是高三復習使用的主要工具。復習用書質量的好壞對高三復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選擇復習資料時,要注意編寫的邏輯性。其次在內容上,資料列舉的知識點應圍繞課本、符合考綱要求,不要補充太多的公式和結論,避免學生出現“背死書、做死題”走入題海戰術的怪圈。題目難度要適中,能體現知識點的鞏固和應用。題目不偏不怪、有梯度,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二、例題的選擇
在選擇例題時,要做到“精講精練、強化三基”。教師選擇的例題要能夠體現對基本知識、基本思想、基本技能的訓練,減少那些使用特殊技巧、題目。例題注重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以及解題方法的總結。隨著復習的深入,例題不再只考查單一的知識點,而要體現各知識點的綜合應用。
我們通常要求學生有“錯題集”,教師也應建立一個錯題集。這個錯題集不是教師做錯的題目,而是平時學生易錯的題目。從錯題集中選擇典型題目作為例題進行訓練,重點講解及強調易錯點,可以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思想方法、將錯誤變成習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了解學生,積累素材。
三、作業的布置
作業是對課堂復習效果的檢驗和鞏固。合理的布置作業,在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可以減少學生的負擔。作業習題要精心挑選,有代表性,能夠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掌握的情況,也要考查學生書寫的規范性。題目數量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自習時間。題目過多、過難,學生寫不完,會產生抄襲現象,這樣不僅使學生養成壞習慣,也使得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通過批改作業可以發現學生哪里有所欠缺,在以后的教學中進行調整。
四、習題的講解
經常有學生出現這樣的疑惑:“老師上課一講就會,課后做題就不會;課堂例題會做,變個形式的就不會”。學生不會解題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原因:一是知識欠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刻,只背概念不會應用,沒有形成知識體系結構;二是方法欠缺,不會分析問題,無法找到問題的切入點。為了避免學生出現這兩種情況,教師在習題講解中,要緊扣課本,對知識點的含義和應用進行詳細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結構網絡。教師在習題講解中,不能僅僅教學生“怎樣做”這道題,更要重點引導學生“如何想”,訓練學生找到題目的切入點,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求值”問題中要建立方程,在“求范圍”問題中要尋找不等式,道理雖然淺顯,但在解題過程中,這就是邏輯推理的起點。“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看作整體”等基本思想方法要在平時習題講解過程中不斷地滲透和強化,將解題過程升華為解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五、效果反饋
高三的各種模擬考試是對學生復習效果的檢驗,也是檢驗教師的復習方式、復習策略是否見成效。在每次測試后,教師應分析學生每個知識點的得分率,了解學生對知識點和方法的掌握狀況,為下一階段的復習制訂復習方案、查漏補缺。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根據試卷難度系數,也要對學生進步與否給予客觀評價和鼓勵。同時還要指導學生進行卷面分析。學生成績的高低,取決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師應幫助學生認真分析非智力因素導致的卷面失分。哪些是計算失誤,哪些是公式使用錯誤,哪些是不會應用知識點,哪些是方法不會,哪些是書寫不規范……通過分析原因,使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幫助學生確定改進方法,制訂學生下一步復習計劃。
六、研究考綱
在復習課上,教師不可能像講授新課一樣面面俱到。在全面復習知識點的同時也要有所側重。考綱對每個知識點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此,研究考綱是每位高三教師必須要進行的一項工作。根據考綱對知識點的要求程度,合理分配復習時間。考試大綱并不是只為教師而寫的,學生是復習的主體,因此學生也必須對考綱有所了解。教師應當將自己研究考綱的心得傳授給學生。在知識點的復習中,告知學生考綱的具體要求。這樣學生在復習過程中能夠明確重點,提高復習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