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語文文言文有效性教學的研究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郝 毅
發布時間:2013-05-07 16:30: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言文經歷幾千年的淘洗,積淀了華夏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承載著極其璀璨的人文精神,在推動國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文言文教學效率確乎不盡人意,《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而實際上,經過了中學六年的學習,中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依然困難重重。為此,我們不能不對當前的文言文教學進行反思。
一、明確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功用
在新的語文課標中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中學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在新的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占的分量比以前更大,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閱讀的實際能力。目標定位在“讀懂”,即“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同時“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注重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實際閱讀能力。
二、對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語言的疏通不能丟
學習文言文的要義在于掃除文言文與現代文之間的語言障礙,語言不過關再進一步的拓展也是枉然。所以有必要將這部分提出來。必須把重點詞、句的翻譯掌握好。在新大綱中雖然要求讀淺顯的文言文,但從課文的選材上有些課文就較難理解,如蘇軾的《赤壁賦》的后半部分就較難理解,如果不把語言講清楚,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文”“言”并舉的教學定位,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教學效率。要“文”“言”并重,兩手并舉。
三、培養興趣是文言文有效教學的基礎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目前文言文教學長期處于“費時低效”狀態,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大部分時間都在翻譯課文。這樣枯燥的教學難免會使人失去興趣,以至于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難情緒。
教師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給學生先講解一些相關的、有趣的故事,這樣導入課堂,既營造了一定的教學氛圍,更重要的是能夠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解《莊子》時,莊子的思想對中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教師不妨在課前先講解一些關于莊子的故事,這樣學生很快就有了想了解莊子其人的興趣,教師在講解莊子的思想時,就不那么抽象、枯燥了。
四、重視誦讀,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
第一,誦讀是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有效的捷徑。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積累,都不能單靠背解釋、記術語,只有置之于一定的語言環境,通過誦讀文章并熟悉相關例句,才能實現。
第二,誦讀能加深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理解。要摒棄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整體感悟后通過注釋自主理解作品,多讀多背課文,通過多讀去理解,在理解中成誦。
第三,誦讀是學生形成文言語感的唯一途徑。首先,老師范讀要準確而富有感染力。學生聽范讀,直觀地感受著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就能初步地領會原文意思,從而也激發了自己的誦讀欲望。其次,誦讀指導要準確。讀準字音,讀清句子;讀準語調,讀出情感;有條件的情況下分角色誦讀。只有通過吟誦,才能把理解的東西化為自己的語感。
第四,誦讀能有效地陶冶學生審美情趣。古人稱作詩為“吟詩”,因為只有放聲“吟誦”,才能體現詩歌的節奏、音律、神韻來,學生在放聲誦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同時也就在體味古人苦心孤詣創造的聲樂美。通過有聲語言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從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美學感受。
第五,誦讀具有獨特的道德修養、思想情操的浸潤功能。如果說閱讀古詩文是我們超越時空和古圣賢心靈對話的話,那么誦讀古詩文就是我們“替”古圣賢抒發思想情感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的過程。
綜上所述,語文作為一門積累的學科,不單是文言文知識的積累,更需要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不斷積累。文言文教學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許多值得改進的方法,只要我們本著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理念,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宗旨,進行教學,改進教學,最終是會登堂入室進入文言文教學新天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