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結合體育院校學生特點,利用自己所教授《藝術概論》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筆者認為結合課程特點尋找思想教育的契合點;根據學生的特點尋找思想教育的切入點。同時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職責仍具有時代意義。

【關鍵詞】 體育院校 理論課堂 思想教育

前 言

大學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里程碑式的階段,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形階段,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體育院校的大學生具有當代大學生共性特點的同時,還具有活潑好動、性格豪爽、文化課學習興趣不高等個性特點。作為一名體育院校的理論課教師,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如何既能保證學生學好專業理論又能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個長期思索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作幾點探索。

結合課程的特點尋找思想教育的契合點

以筆者所教授的藝術概論為例。藝術概論主要解決的是藝術是什么、藝術有什么、藝術系統的問題,不論是從藝術的創作,藝術作品的內容到形式,還是到最終的藝術鑒賞,無不寄托著藝術家、鑒賞者的審美理想,反映著人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學習各個門類的藝術時,多列舉大眾知曉度高,能充分體現民族文化精髓的一些藝術品,如故宮、中國園林、傳統戲曲等。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灌輸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珍惜大好青春年華,努力學習的觀念。課堂上通過對作品的觀賞和講解,并讓學生展開討論,教育同學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為國家的發展和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合學生的特點尋找思想教育的切入點

體育院校的校園里,隨時隨地都能感覺到朝氣蓬勃與青春活力。也正是這些特點,讓你在感受到活躍的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常常為學生靜不下心來安心聽講而煩惱,常常因他們文化課學習興趣不高而苦惱發愁。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一是針對學生文化課學習興趣不高的特點,在教學環節中刻意啟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筆者給每個班級上第一節課的時候,首先了解并詳細記錄每個同學的專長和愛好。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專長和愛好,結合教學內容,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鼓勵同學們在練好專項技術的基礎上也要學好文化知識,這樣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人生中才會有底氣、有突破、有發展。被表揚的同學是點,全班同學是面,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學習興趣的激發。二是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調節學生的聽課情緒,讓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節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運用多媒體看一些圖片、視頻,聽一點相關的音樂,這樣讓學生把理性的理論和感性的形式、形象結合起來學習,學生聽課的情緒會高漲許多,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職責仍然具時代的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人才的質量取決于教育,我認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理念仍然適用于當代的教師。一些教師反映體育學院的理論課難上。仔細分析課難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出勤情況不好,遲到、曠課學生多,學生好動、小動作多、不認真聽講,愛說話、學習興趣不高、愛睡覺。對于這些情況,筆者認為只要老師認真對待是完全可以改善的。其主要措施:一是嚴格按照課堂教學規范來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自己課前認真備好課,讓課的內容清晰、教法豐富、舉例精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己上課從來不遲到早退,要求學生做的自己一定做到,用自己的行動作無聲的語言來感染學生。二是對課堂表現不好的學生管比不管好。每節課都應該按照教學常規的要求認真點名,讓抱有僥幸心理不來上課的學生無機可乘。三是課堂管理要講究技巧。個別貧困的學生晚上在外打工掙錢,白天上課睡覺,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該善意地進行勸說,讓學生理順打工與學習之間的輕重關系;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應當在課堂之外主動走近學生和學生談談心;用真愛愛護和關心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很友好,不能用言語諷刺、挖苦學生,對學生的教育更需要技巧和耐心。近幾年來,部分學生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平時學習不努力,考試時作弊、考完試后托關系說情、請客送禮要高分等等。作為一個有職業道德和責任心的教師,應當敢于向這些不良作風說“不”。作為一個教師因為成績做假而吃學生的、收學生的禮,一是嚴重喪失了做教師的尊嚴,二是一種缺乏教師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心的表現。教師做假給高分的危害很大。一個有責任心的教師應當是常督促學生勤奮學習,多長知識和才干,讓學生的大學時代為其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國家、社會的進步作一些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7-8-31.

[2]楊 雙.藝術欣賞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J].重慶大學學報,2001,7.

[3]李美霞.論課堂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中國成人教育,2008,7.

[4]余瑞祥.多途徑培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

[5]韋鴻鵬.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