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班級工作的靈魂。索洛維夫說:“人類愛的意義就在于犧牲利己主義而證明和拯救個性。”這句話說得稍稍拗口了一些,但是道出了班主任愛的真諦。班主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和引導學生,就是愛的付出和實施的過程。筆者認為,作為一名班主任,要無私地、科學地奉獻自己的愛,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強化自身修養,明確愛的本質

班主任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學習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努力學習教師隊伍中的先進人物,學習他們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或用生命鑄就的高尚師德,或以平凡崗位筑起的永恒豐碑。如:殷雪梅面對生死一瞬間,在價值的天平上把學生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譚千秋,他像童話里的天使,張開雙手變成翅膀守護學生……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為我們詮釋了班主任之愛;努力調節自己的情感,調整自己的情緒,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樂于奉獻。不管學生知不知道你的愛,接不接受你的愛,你都要愛一切學生,用自己的一切去愛學生,愛學生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

班主任的愛有別于父愛、母愛和友愛。父愛、母愛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朋友、同學的友愛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感情基礎之上的。班主任之愛則是包括對社會的責任和對學生的一種無私的情愛。第一、對社會之責任。學生是社會的財富、祖國的未來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班主任之愛的實質則表現為班主任對祖國和人民的責任。班主任對社會的責任,總是在教書育人的具體實踐中表現出來,班主任之愛不僅僅是班主任個體對學生群體的愛,她更是一種代表社會對學生予以的期望。第二、對學生之愛。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誨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誨。”班主任對學生的愛包括班主任對學生的了解、關懷、理解、尊重、信任和嚴格的要求等等,是班主任施于學生的感情。曾聽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所以班主任之愛是一種高深的、偉大的愛。

由此可見,班主任之愛的本質就是要科學地愛學生,即班主任應該圍繞著培養目標,在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去關心、幫助和愛護學生,為學生成才做好基礎工作。

其次,把準自身尺度,注意愛的方法

班主任之愛是一種教育的愛,是一種社會責任,要實現教育功能和社會價值,班主任必須把握好尺度,掌握好愛的方法。班主任要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關心學生,對所有學生的愛要一視同仁,把愛灑向全體同學,而且對班上的每個學生的愛的程度或深度要處于基本相同的水平。班主任之愛具有無私性,要講究科學性,還要注意持久性。一位著名的教育工作者,他退休后辦了一所智障兒童學校。他培養學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幫助一個孩子學習吃飯,有時要教一個月、一年、甚至幾年,只要沒教會,老人就會堅持。我們班主任也要從內心承認學生有差異,不能以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學生。

當學生犯了原則性錯誤時,要嚴而有方。冷嘲熱諷,變相體罰,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有感于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而告誡老師,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小心”。

班主任只有無私地、充滿愛心地去教育學生,學生才會感到社會對他們的肯定,從而充滿信心,朝氣蓬勃,努力向上。所以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應成為新課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出發點,并且應從平等開始,從小事做起。

最后,發揮自身特長,優化愛的作用

班主任要清楚自身的特長,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來教育學生。法國有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又名《歌聲伴我心》,講的就是一位叫馬修的老師,通過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音樂教育,通過合唱團的活動,來引導問題學生走出永遠被處罰的境地,走出精神失去尊嚴和自由的“沼澤”。音樂、藝術等對于教育來說是重要的,它們成為滋養問題學生的重要精神養料,成為支撐他們心靈、陶冶他們性情的精神基點。使學生在感受著愛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以高尚的情感對待他人,初步形成良好的品質。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古諺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班主任的愛,就是那芬芳嬌艷的玫瑰花,它的香味愈遠益清,熏陶著孩子們。

愛是心的感應,是情的體驗。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指出:“真的教誨是息息相通的活動,唯獨從心田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靈的最深處。”班主任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