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情感基調的變化觸動孩子的心靈
作者: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蓮都區小學 雷美芬
發布時間:2013-04-18 14:13: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歷史題材的教學是教師在高年段的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世界。因此,要上好歷史類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無論是在教學設計、語言運用還是課程資源的選擇上,教師都要融入課程教學的情感因素。下面,筆者就借助于浙教版五年級《春天的故事》這一個課的教學進行例談闡述。
一、情感基調的變化暗含在環節設計的層層推進中
《春天的故事》教學內容很深,目標很高,而關鍵問題是在教學設計中要引導學生“了解這一發展變化的過程,體會其中的發展變化的原因”。筆者在這一課教學中將第一課時的小標題定為“走進春天”。 教學中緊緊圍繞“感知時代變遷,體會社會發展的春天氣息”這一目標,著力以情感基調的變化潛移默化孩子的認識和情感。第一環節是“圖片識歷史”,讓孩子們感受到新中國成立后人們心中的喜悅,再出示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預言——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從而引發孩子們的擔心與憂慮,為下一環節“票證說歷史”作好情感的鋪墊。教師在接下來提供票證與引導觀察中,逐漸明晰了票證的種類、面額、時間期限和通用區域,讓學生真實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生活資源的匱乏,整體感知到了一個時代的狀況,情感逐漸轉入了焦慮和憂傷階段。而在最后的“解密春天來”教學環節中,又通過觀看視頻——十一屆三中全會,并進一步對話解讀“十一屆三中全會”, 初步了解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這就是教學設計的環環相扣,這就是教學情感的層層推進。
二、情感基調的變化靈動在課堂語言的互動交流中
應該說,教師的語言是觸動孩子心靈最富有殺傷力和感染力的武器,能將歷史題材內容教好的品德教師語言能力一定都不賴,都能在教學中牽引著孩子的情感向著目標步步推進。在《春天的故事》一課教學中,導入時有這一樣一段話:“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中國人民對未來生活充滿無限憧憬的時候,在大洋彼岸有一個響當當的人物(美國總統·杜魯門)卻說了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解決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為什么?”短短的一段話卻起承轉合,需要教師舒緩而又沉重的敘述,以激發深埋在學生內心深處那簡簡單單的愛國情感。而在交流票證的額度、期限等話題時,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相對是遠離歷史而又是最貼近生活的,呈現的是歷史與社會現實之間蒙蒙眬眬的狀態,因而交流的語言無論在語速還是語調上都要發生較大的變化,以步步緊逼的追問觸動學生的思考,從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差距。尤其是最后一個“解密春天來”一環節,如果缺乏了教學語言的情感推進,缺乏了激情與深情,就是設計得再好,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后那份欣喜的情感就會大打折扣。
三、情感基調的變化微妙在課程資源的精心選擇中
任何人的情感都不是一張白紙,能引發其產生情感波動的,必定是能引發其內心感觸的,要引發教師或者是學生的情感變化,也要精心選擇能觸動自身或孩子心靈的物證,課堂上觸景生情,觸物激情,從而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
在《春天的故事》教學中,教師一路上都用事實說話,借用真實的文件、數據、視頻、圖片等沖擊學生的視聽,并與學生調查、搜集的信息相共鳴。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充分利用讓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感性物件——票證來展開教學,一開始就讓孩子們眼前一驚,也很自然地揭開了一段艱難的歲月。在一步步地對話交流票證的額度及通用范圍中促使學生感悟歷史時代的變革,引發飲水思源的本真情感,非常微妙,也非常精妙。在最后的環節“感受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中,教師出示隨身攜帶的學生非常熟悉的甚至是身上都可能帶著的“卡” ,包括公交卡、銀行卡、醫保卡等,讓學生眼前一喜,與之前的票證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一卡走天下”。由“票”到“卡”這一驚一喜的變化,引導學生感受新社會生活的幸福,感受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而這一課程資源的合理選擇與利用對學生的情感推進無形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無疑,歷史是遙遠的,歷史是厚重的,只有情感是最直接最深沉的積淀。教師在歷史題材教學中若能抓住教學設計、課堂語言和課程資源這三個著眼點,把握住教學中的情感主線,并時時以情感基調的變化觸動孩子的心靈,就能事半功倍地引領學生對歷史認知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