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數學教育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能力、觀念和品質的素養,它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學習品質。教師在平時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及求真務實的品質。

一、以數學活動為載體,引領學生進行體驗、感悟和反思

數學素養的形成需要引領學生體驗數學發現、質疑、問題解決、數學審美以及數學精神的熏陶。課堂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條件和空間,增加學生自學和思考、讀書和質疑、討論和交流、練習和操作等諸方面的時間和環節,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使課堂真正為學生自主發展服務,教學過程需要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數學活動,引導和激發學生的體驗、感悟、反思。我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時,基于孩子們已有的相關“轉化”的經驗,重在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曾經運用轉化解決問題的經歷與體會,感受運用轉化策略的價值,并反思為什么要運用轉化的策略,搭起新舊知識的橋梁,強化自覺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意識。課堂上不僅僅把解決某一具體問題作為教學目標,而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對策略的體驗,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后作出必要的反思,感受策略給解決問題帶來的便利,讓學生真正形成愛策略、用策略的意識。課堂上,我們力求對每一個問題的處理都不是滿足于解題的結束,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你是運用怎樣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的?為什么要運用轉化的策略?你是如何想到這轉化的策略的?運用這種策略解決問題與普通的方法比較好在哪里?今后遇到哪些問題可以選擇這一策略?通過這些問題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轉化策略,感悟轉化思想,讓學生經歷“嘗試解題—回顧過程—思考策略”的過程。這樣的回顧反思超越了單純的解題訓練,指向策略的形成與體驗,學生的思維由特殊走向一般,智力也得到了提升,使教學逐漸走向深刻。

二、以轉變師生關系為手段,實現課堂教學民主互動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他的學生。這個任務并不是很容易,它需要時間、實踐、奉獻和正確的原則。學生應當獲得更多的獨立工作的經驗。但是,如果把問題留給他一個人而不是給他任何幫助,或者幫助不足,那么他可能根本得不到提高。而如果教師的幫助太多,就沒有什么工作留給學生了。教師應當幫助學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這樣才能使學生有一個合理的工作量。如果學生沒有能力做很多,那么教師至少應當給他一些獨立工作的感覺。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謹慎地、不露痕跡地幫助學生。然而,最好是順乎自然地幫助學生。通過這樣去做,學生將學到一些比任何具體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因此,要想實現數學素養的形成,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處理和教師為主導與學生為主體的關系,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民主與互動。

三、以改變學習方式為措施,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獨立思考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點,“每名學生都不同程度地潛在一種探索的欲望,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感官親自觀察,獨立作出自己的判斷或結論,體驗成功的樂趣。”獨立思考是小學生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只有當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時,才能真正學好數學,才能對數學的理解向深度、多層次發展。只有經過學生獨立思考過的問題,他們才能學得深入,記得長久。學生的事情教師不能“包辦”,我們必須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在讓學生合作交流前必須進行獨立思考,在課堂上真正做到少講解、少暗示 、多思考、多動手,課堂上不能只是“講細、講透”,要給學生留有思考、探索和自我開拓的余地,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逼迫”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進行獨立思考,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經歷獲取知識形成素養的過程,形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從而實現數學素養的提升。

數學素養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素養,數學教學應該從數學知識的傳授走向數學素養的培養,把數學素養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在數學學科教育中的落腳點,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適合他們開展和參與各種探究活動的條件,引領他們體驗、感悟和反思學習的過程,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