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作為教學信息的載體,它集聲、像、圖、文、動畫于一體,能夠實時地傳播符號、語言、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信息,實現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的效能,使課堂氣氛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本文就教學中如何巧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嘗試與收獲。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活動建立在濃厚興趣和豐富情感的基礎上。猶如故事開端的精彩決定了它的巨大吸引力一樣,成功的新課導入也能引發興趣、激活思維。借助多媒體呈現優美的畫面、生動的場景,輔以動聽的樂曲,能使學生觀其境、聞其聲、激其情,從而產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三種不同形式的車輪(四邊形,橢圓形,圓形)的滾動畫面。提出問題:為什么我們使用的車輪都是圓形的?圓究竟隱藏了什么秘密?學生興趣盎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接著我再用多媒體手段把實物的模型移走,只剩下圖形的輪廓。導入新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圓,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圓的秘密,解答這個難題。學生由好奇和猜測過渡到積極、主動思考,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場”,此過程既完成了新課導入,有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二、化靜為動,引導想象

多媒體技術的最大特點是可以變靜為動,變無為有。這樣就能產生啟發學生想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學生對圓的半徑(直徑)有“無數”條,圓內“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的想象比較困難。針對這個問題,我用電腦顯示:從圓心同步閃動許多條半徑(直徑),然后又把它們“收攏”,合并為一。這樣便于學生想象,建立清晰的概念:圓內有無數條半徑(直徑),同圓中所有的半徑(直徑)都相等。

再如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我采取動畫的形式展示這些圖形與長(正)方形及這些圖形之間的聯系,動態呈現思維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知材料,為學生大膽合理地想象提供了充實的基礎,并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數學的思考方法,即轉化。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活動,進行圖形的變換,推導公式,經歷過程,掌握知識,并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創造性。

三、輔助審題,啟迪思維

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在解答抽象的應用題時,我常應用多媒體技術,通過“閃光”、“變色”等手段突出重點;用“移動”、“摘錄”等形式整理條件和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創設活動場景,繪制線段圖,變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例如:行程問題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運動的物體是一個還是兩個,是同向還是反向,出發的時刻是同時還是異步等,就必須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感性材料,而這些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動態演示,直接和現實世界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轉化為生活問題,使之變得淺顯易懂。

又如,教學《圓柱的認識》時,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教學的重難點,特別是探索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時,學生難理解,因此,我在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感知的基礎上,運用信息技術的媒體資源動畫演示側面展開的過程,并適時地提出問題,圓柱的側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聯系?學生在直觀感知與動畫演示強化的過程中很快就掌握了本課的重點。

四、架設橋梁,優勢互補

交互式電子白板既有傳統黑板的特色,又高效整合了現代教育技術。借助電子白板提供的資源庫和模板,可以隨時調出預先搜集的圖片、信息與動畫,并對這些資源進行篩選與操作。可以直接在圖庫上板書、演算和擦拭。借助電子白板的切換功能,可以同時實現動態演示與講解,觀察與操作的同步過程,從而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

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課前我根據教學需要搜集了本課所學要的操作圖庫,上課時,我先讓學生從電子白板的圖庫里自主選擇最適合測量面積的圖形,借助白板上的拉動功能,直接在長方形內擺放各種圖片,如正方形紙片、圓形紙片、三角形紙片、長方形紙片等。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內化并理解了最適合測量面積的方法是擺正方形紙片。

總之,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優化教學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