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譜寫語文課堂新旋律
作者:福建省德化第三實驗小學 肖麗姬
發布時間:2013-04-18 00:06:4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方法,結合語文聽、說、讀、寫的訓練,才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孕育成創新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
一、營造氛圍,誘發思維的創新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的學習實踐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學習上的導師,起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教師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可以適當地幫一幫、扶一扶以進行示范,但絕不可以用過多的講解和提問代替學生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們應還學生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遠離窮追猛打式的提問,沖破“標準答案”的束縛;還應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思考;應以寬容和耐心消除學生緊張、膽怯的心理,允許學生插話、質疑問難,讓學生想學好學、想問敢問,只有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我們的教學才能充滿生機活力,學生天真無邪的個性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才能被誘發。
二、鼓勵質疑,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創造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決問題時,與眾人、前人不同;獨具卓識,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從而具有一定意義的首創性、科學性。而這種獨立性的特點往往體現在思維中的懷疑因子:對“司空見慣”的置疑,對“完美無缺”的置疑,對教材的置疑,對教師的置疑等。
1.激發興趣,養成質疑習慣。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首先要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實際上,只要教師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教師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不斷提出問題又能不斷地解決問題。
2.教給方法,提高質疑水平。要指導學生從文章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以語言因素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在標點不同處、字詞精當處、語句重復處等質疑。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質疑水平會逐步提高,一些學生能提出具有較高思考價值的問題。
三、品味語言,培養思維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動力。只有帶著強烈的探究動機,才能面對疑難,敢于進取,大膽探索,產生旺盛的求知欲。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語言文字的學習上。
我們要善于抓住課文中典型的語言現象,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激發學生創造性運用語言的熱情。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教師抓住“小草偷偷地從泥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令其善疑、誘以審問──我覺得這句話中“偷偷”和“鉆”兩個詞用得不夠恰當,尤其是“偷偷”一詞,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們的意見呢?當學生思維進入憤誹狀態時,就會潛心閱讀文本,同時調動起他們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思考結果是:“一個‘鉆’字寫出了春天的小草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們能沖破泥土,挺立起來”;“‘偷偷’說明春天的小草生長得特別快,當人們不知不覺時,小草已經從泥土里鉆出來了”;“我覺得用這兩個詞與別人不一樣,很有新意”。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詞造句中的獨具匠心。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新意識,定會潛移默化地印入學生的心田。
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比绾卧陂喿x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無拘無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到閱讀實踐之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
在閱讀教學中,只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新潛能,那么,學生就有了思維的空間、聯想的余地、自我展示的機會,學生創新的火花就會四處飛濺,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投入,才會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讓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用感情去灌溉、去融合,創設更多的有效互動方式,教給學生有生命的語文,讓學生創造性地去學習,實現教學效率的高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