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曾經說過:“如果把所有錯誤都關在門外,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了”。由此可見,出現錯誤并不可怕,因為錯誤往往是通向真理的墊腳石。對于教師教學來講,學生們在學習和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學生的錯誤,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要將錯誤當成一種有用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認識錯誤、分析錯誤、走出錯誤,探求真知,提高教學的效率。初中物理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又富含生活化的氣息。好學者,甘之如飴;惡學者,頭疼不已。作為一名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非常注重對錯誤資源的利用,以此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率。

一、進行引導式提問,在循循善誘中找尋答案

隨著新課標的推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愈發被重視。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更多承擔引導的角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找尋答案。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犯錯誤。面對錯誤,教師應該有耐心、有思路,要鼓勵學生不要怕出錯,引導學生摒棄錯誤的認知,找到正確的答案。比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實驗課時,筆者問學生:“蠟燭通過凸透鏡成的像,是正的還是倒的啊?”同學們大都回答是“正”的,然后筆者將蠟燭放在離凸透鏡2倍焦距的位置上,同學們會看到燭焰在光屏上呈現出倒立的實像。看到實驗結果,同學們紛紛改口,認定成像是“倒”的。然后筆者將蠟燭移到凸透鏡一倍焦距以內,結果同學們發現光屏上并沒有成像,反而在光屏端發現,像與蠟燭在凸透鏡同側,成正立的虛像。通過實驗和糾錯,同學們發現,凸透鏡成像是“正”還是“倒”,關鍵在于蠟燭與凸透鏡之間的距離。然后,筆者又接著提問凸透鏡所成的像與燭焰孰大孰小,逐步引導學生思考,同時一邊進行實驗,糾正學生的錯誤,在一步步地提問和實驗中,同學們很快掌握了凸透鏡成像的原理。

二、鼓勵集體性糾錯,在你來我往中探究真知

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一方面忌諱別人指出他們的錯誤,而另一方面又喜歡指出其他同學的錯誤,自尊心和好勝心都很強。因此,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引導學生互相糾錯,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非常熱衷于分組教學,而且經常在各個小組內部或者小組之間,針對學生的作業進行糾錯大賽,看哪個小組或者哪位同學找出的錯誤最多,給予獎勵。通過這種集體性糾錯的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比拼意識,學生們對待作業更加認真,生怕讓其他同學抓住自己的錯誤,而且對于同學指出的錯誤,也會用心去糾正,避免讓同學們在此抓住“把柄”,知識的掌握會更加扎實。同樣,學生在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時,也會格外地用心,不放過一絲一毫的錯誤。這種你來我往式的集體糾錯,對學生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三、集中錯誤型例子,在有的放矢中提高效率

我們常常說:“人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言外之意,錯誤只能犯一次。然而,在現實中,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甚至更多次的例子比比皆是。筆者發現,學生所犯的錯誤很多都屬于同一類型,往往是錯過就改,改過又接著錯。比如在物理概念的界定上,一些學生總是表述不清,漏掉關鍵的詞語,如“壓力是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部分學生在表述時經常忘掉“表面”二字。對于同學們常犯的錯誤,很多教師感到頭疼,其實這些錯誤,恰恰指出了學生知識掌握上的盲點,作為教師,應引起高度重視,并加以運用。在教學中,筆者經常搜集學生在作業和考試中答錯的題目,針對錯題,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筆者還讓學生整理自己做錯的題目,形成一本錯題本,每周都會拿出固定的時間讓學生溫習錯題。通過對錯題的集中整理,學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補足,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以上是筆者結合多年初中物理教學實踐,總結的一些利用錯誤資源方面的經驗。作為教師,不應該將錯誤當作洪水猛獸,也不應該聽之任之,而應該正確的定位錯誤,處理錯誤,因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掌握他們應該掌握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