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達到新課標對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要求,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要高效,如何做到既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又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傳統的教學過程只注重“知識點”,千方百計地把知識點強化、深化,不重視對數學思想和本質的揭示,不注意學生的思維發展,課堂沉悶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結論,輕過程,不給學生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不講清為什么,只要求學生死記結論。

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知識的教學,不重視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許多教師上課非常辛苦,一節課下來口干舌燥,教學內容寫了幾大黑板,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卻不怎么理想。每次考試過后總有老師抱怨,講過的題型學生還是不會,究其原因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的學習也很辛苦,但效果甚微。現在的大部分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基本上是老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從不主動思考,也不問為什么,缺乏及時總結歸納和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學習不得法,作業應付了事。往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做了一些簡單的機械重復,沒有思維的培養,不善于改錯訂正。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究其原因與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情感體驗有很大關系。由于數學同一個知識點的變化就很多,許多學生因只是簡單機械地模仿學習,不會舉一反三,因此學生品嘗不到學習的樂趣,體驗不到數學學習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使這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失去了信心。

二、 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新定位

新課標就數學課程培養目標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數學素養是現階段社會每一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數學課堂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重新定位,建立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效果是否高效,就應看是否便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認識需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各種能力的提高和發展。學生不應再是消極、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是主動積極的知識探索者,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把課堂的時間、空間、學習過程還給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的角色應該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三、 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我所在的學校開展以“導學稿”為載體的“導學互助式”高效課堂模式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通過近兩年的學習實踐,結合自己的教學過程,就以“導學稿”為載體的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提出自己的設想。

1.“導學稿”的編寫。

所謂“導學稿”是教師為學生學習設計的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流程的學習活動方案。是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創新的藍本。它是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線路圖。導學稿由學習目標、學習重點、使用說明和學法指導、預習自學、課堂研究、課堂小結、預習自測、鞏固訓練、學后記等板塊組成。教師在編寫時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和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編寫導學稿。在制訂學習目標時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如七年級上冊,《你今年幾歲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觀察,歸納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或會辨認一元一次方程,對于學習重點,要明確且用通俗的語言給出。如七年級上冊《有理數》這一節課的學習重點是知道正、負數表示的意義。對于導學稿其他板塊的設計,注意要以問題為驅動,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問題的梯度和一定的“指南”作用。

2.以“導學稿”為載體的課前預習。

將導學稿在上課前一天發給學生,由學生提前進行自主預習。這樣做就會使問題前置,使學生明白將要學什么,自主地根據自己的能力獨立閱讀課本,并根據課本內容完成導學稿上的預習自學板塊。大部分學生會根據導學稿上的問題在課本上查找,查找無果的情況下會通過別的途徑查閱資料,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導學稿上的自己弄不懂的問題,用紅藍筆進行勾畫和批注,在課前交給老師。科任老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導學稿的提前預習能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明白了課堂上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樣就逐漸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積累了學生的活動經驗。對教師來說,更加明確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為面對全體學生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提供資料、使二次備課針對性更強。

3.以“導學稿”為載體的課堂研討。

“小組討論”是“導學互助式”高效課堂模式下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小組討論是以導學稿為載體,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針對預習時小組的各個成員存在的問題進行分組討論。這樣使討論更具有針對性,使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能得到解決或達到共識,以便在后面的展評環節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尋求其他小組或老師的解決。另外對于小組內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對于討論中遇到的較難的題目,由小組內成績較好的同學先討論達到共識后再講給成績較弱的成員,合作交流,達到共贏。當然,要達到這樣的討論效果,每個小組必須有一個非常得力的學科小組長,小組長的作用不但要組織好討論,使討論不流于形式。還要記錄本組討論的結果,并分配學習較好的成員在組內給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講解。這樣的討論使傳統教學中一個教師的教學變成了多個老師教學,把一言堂變成了有多個教師的課堂,大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七年級上冊《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經過小組討論,幾乎各個小組成員都明白了移項的依據和移項的步驟,極大地提高課堂效果。

4.以“導學稿”為載體的課堂展示。

經過小組討論得到小組認可的共同結論,由組長選派成員上黑板展示本組的結論,其余成員就剛才討論的結果進行改錯或補充。展示時,要注明每一步驟的理論依據及解題的關鍵點。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展示中對于去分母的兩個關鍵點:(1)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兩邊的每一項都要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數。(2)分子是多項式時,去分母時注意對分子帶括號。學生展示中的易錯點也是這兩點,同時這兩個關鍵點有的小組不一定能展示到位。這就為后面的展評、質疑提供了素材。通過展示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書面表達能力及運用數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以“導學稿”為載體的課堂展評、質疑、補充。

小組展示結束后,由各個小組派代表講評本小組達成的共識,此時,要求其余小組成員要認真聽講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質疑,同時要求教師也要認真聽取學生的講評,以便及時糾正、提問、補充。例如《能追上小明嗎》在各個小組的展評中,不但講清了如何找等量關系,列出了正確的一元一次方程,經過小組間的互相補充,對直線型相遇、追擊問題有了一定的歸納,還提出了環形相遇、追擊問題,并有了一定的結論。對課本上的“想一想”提出的問題,全班各個小組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經過大家的講評、質疑、補充,同學們對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路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培養了學生有條理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并不斷促使學生提高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學后記。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及時進行反思,自己學到了什么知識、方法,這些知識、方法與其他知識、方法有何聯系,自己還有哪些未知的知識和方法有待進一步鉆研,對別人的過程方法中哪些值得借鑒,在學習過程涉及到了怎樣的數學思想等進行反思。通過不斷的反思歸納,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知識建構能力,真正使學生主動地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模型。

通過近兩年的以“導學稿”為載體的“導學互助式”高效課堂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和不斷完善,我校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空前高漲,不同層次學生的各種能力,特別是數學知識的規范書寫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并逐漸激發培養出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在課堂上時常有思維火花的碰撞。同時也激發了教師的教學熱情。為了應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在二次備課中要做好各種預設方案。

總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教師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引導作用,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又要有靈活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思維方法的培養,互助交流能力的訓練,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用心與學生溝通、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熱愛,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才能真正實現新課標目標,培養現代社會必要的公民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