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僅旨在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拓展學生的思路,發散學生的思維。在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不應是被動的,而應是主動思考、主動探尋的過程,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齡階段有著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在對小學數學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利用科學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

一、復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

復習舊知識,是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與掌握,還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與接受。在對舊知識的復習過程當中,教師既可對重要知識點進行反復講解,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從而使得學生對舊知識真正掌握,為新知識的學習掃清障礙,還可以在舊知識的回顧當中對舊知識有新的理解與體會。教師利用這一舊知識回顧的情景,把學生引入新知識的學習當中,不僅讓學生接受起來較為輕松,不那么吃力,還可自然地將舊知識與新知識聯系起來。如此一來,教學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教學前后的新舊知識也連貫有序,為最后的復習總結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通過講解讓學生理解新知識

盡管有舊知識進行鋪墊與引入,但對于學生來說,新知識還是陌生的,要對新知識進行真正的理解需要教師耐心詳細的講解。小學生的注意力有限,但記憶力較好,教師要尤其重視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對新知識的講解,是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第一印象、第一認識,所以這一講解至關重要,對學生關于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備課,要對將要講解的新知識進行充分完整的相關備課工作。

如在對學生講解“比例”這一新知識點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準備好,要想好如何對學生講解這一知識點。首先,教師要將“比例”這一概念講解給學生,要讓學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比例,比例可以說明什么,為什么要有比例這些問題。教師可結合實際舉一些例子讓學生認識到比例的重要性與其作用,再將比例的相關內容進行一一講解。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會較為輕松地對新知識進行學習,這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對新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與掌握。

三、對新知識進行練習鞏固

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與認識,這是不夠的,在理解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相應的練習去鞏固知識點,因為學習知識點的目的是要去應用,在教學過程當中,對知識點的應用主要是通過習題體現出來的。習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進一步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習該知識點的目的與用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

四、對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進行檢測并獲得反饋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講解,并進行一系列的相關練習,最后的教學效果究竟如何,要通過相應的檢測來說明。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進度與教學內容,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檢測,題目的擬定要與教學大綱緊密聯系,難易程度要適中,要在教材范圍之內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既不超出范圍又不過于簡單,最好還要有一些發散思維的思考題供學生開動腦筋。

如教師在講授完一個完整的知識點后可針對這一知識點進行一次測驗,測驗內容知識這個知識點;如教師在進行了一個月的講授之后,可針對這一段時期的教學效果進行一次測驗,測驗內容為這一階段所教授的內容。

五、對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矯正與總結

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之后,一定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某個同學對某部分內容沒有真正理解沒有完全掌握,如某些同學對某個問題普遍缺乏認識,甚至某個問題難住了大部分同學。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必然的,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幫助師生進行更好的溝通與交流以查漏補缺,對學過的知識內容進行新梳理,可以讓師生清楚地認識到哪些內容已經掌握可以不再去浪費時間付出過多的投入,哪些內容還沒有掌握好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

如教師可組織討論小組或一幫一活動,讓學生們在彼此的交流當中發現彼此的問題,并盡量通過討論這一形式對問題進行解決,這樣既把問題解決了,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合作能力;如教師對于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易錯內容與重點難點內容,教師應利用課上時間對學生進行統一的講解與指導,這樣不僅把問題解決了還使得整個教學內容詳略得當。

小學數學教育是針對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數學教育,既要注重數學教學的一些方法,又不可忽視這一特殊對象的相關特點,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既要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做,又要不斷地總結經驗去突破這一模式、發展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