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只是教科書的改朝換代,也不只是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之間的簡單更替,它需要在課程理念和課程體制兩個層面實現同步的變革。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可以說,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本文就圍繞教學的有效性與同行探討。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目標,進而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通俗地說,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這里所說的有效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有效性,是以人的發展為出發點,在高質量完成文化知識傳承和基本技能訓練任務的同時,實現學生道德品質、審美情趣、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新課程背景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1.重視教學準備的有效性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教學準備指的是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的處理、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所言:“有效的教學始于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

以備課為例,一方面教師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范本,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資源,不唯教材,力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果教師在沒有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就設計教學預案,那么設計的預案將會偏離教學目標,從而人為造成課堂教學的“高能低效”,所以我們說選準教學起點,并作好教學準備,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2.創設問題情境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知識只有融入到實際的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它的活力和美感。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應注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從具體實例出發,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經歷知識的發現和創造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學素材的呈現應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較充分的空間,有利于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過程,還可以通過設置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并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對數學較為全面的體驗和理解。

3.創新教學設計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教師就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掌握大多數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知識臨界點”,從而創新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上都必須針對學生的需求和發展而設計,即“以學定教”。由于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動態變化性,更由于教師與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特而不斷發展中的人,沒有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模式、成功的教學案例可以原樣復制。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要求我們的教學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境。

4.“眼中有人”是促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教學必須促進學生的發展,只有促進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我認為有效教學不能只關注到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而且應該關注到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也就是說通過教師的組織教學,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真正感興趣,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有多少,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得到拓展,學生是否有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真善美的熱切渴望,在規定的時間內是否獲得了知識與掌握了方法。這正如教育家加涅所說“教學的重要本質就是一系列的溝通”,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孫維剛老師也認為“如果我的教學得不到學生的配合,我所期待的學習結果是無法達成的。

追求有效是教學的永恒主題,只要我們有效地進行課前準備、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新教學設計、眼中有人的展開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的有效性。讓教學回歸其豐富多彩的本來面目,讓學習將變成一個和諧與快樂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