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方法芻議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江心沙學校 俞 瑾
發布時間:2013-04-18 15:44:1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要培養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小學語文高年級尤其重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把握語段層次,感受文字溫情,挖掘文本內涵,在扎扎實實的閱讀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那么,在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才能較好地實現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整體閱讀,把握重點語段
整體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文章表達的主題思想,對文章關鍵詞句、語段的分析理解,要能聯系全文,不“斷章取義”,進而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整體閱讀充分遵循了學生的閱讀心理和閱讀過程的規律,強調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以改變以往那種分解式講析的現象。
重點語段的理解感悟要結合全文語境和文章背景,這也是整體性閱讀的要求。閱讀教學活動中,在整體性閱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重點語段,進行深入挖掘,有助于更好地突顯文章中心,感悟文本內涵。如課文《二泉映月》中“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這一語段重點朗讀理解,結合全文以及阿炳當時身處的社會環境,我們就能感受到阿炳內心積淀已久的情懷:對命運的抗爭、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品析關鍵詞句,感受文字溫情
字詞知冷暖,語言有溫度。高年級語文閱讀材料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展現在學生面前,作為語文老師,在閱讀活動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認真品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句,采用刪、換、比較的方式,推敲文字的恰如其分,欣賞語言的精湛優美,挖掘文本的內在意義。
1.推敲語言表達的內涵。
推敲語言文字的表達是否準確、生動,要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達到入境、入情、入理。學生只有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意境,才能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如教學課文《林沖棒打洪教頭》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比武之前,洪教頭表現的語句,并圈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說說這樣寫的好處。學生很快找到了“脫、拿、掂量、耍、喝”等一系列動詞,在交流時,我發現他們忽視了“脫”這一極其平常的動作,但這個“脫”字,反復品讀,能發現其中的耐人尋味之處。“脫”字可見洪教頭不講文明;“脫”字可見洪教頭是為了表現自己強壯的身體,嚇唬別人;“脫”字可見洪教頭拼命似的求勝心切……一個普普通通的“脫”字,仔細推敲,竟發現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可見,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那些看似一讀就懂的詞句,而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透過表面去品析、去感悟、去挖掘。
2.欣賞文字描述的優美。
欣賞優美的語言文字,首先我們要理清什么是文字的美。平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注意兩點:第一,語言文字的準確運用就是一種表達美。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中,當方副官和戰士們都不愿意開槍殺騾子時,彭德懷“雙手叉開腰間怒吼道”,一個“怒吼”,表現了彭德懷內心的著急,態度的堅決,以及對戰士們的關愛。第二,樸實的語言本身也是一種美。一篇優美的文章不是由華麗的詞藻堆砌而成,而應該注意語言的實在性、自然性,切合生活實際。
三、注重讀寫結合,拓展課外閱讀
新課標要求我們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寫的訓練,注重讀寫結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中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小練筆”的機會,教師要善于發現,巧妙點撥,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可以根據課文“劇情”需要,進行“補白”、續寫、改寫等訓練。《清平樂·村居》是一首詞,給我們展現了鄉村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幸福祥和的生活畫卷。教學后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改寫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美好的田園生活,表現自己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通過此練習,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訓練,思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
總之,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努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多讀、多想、多寫,與文本對話,與師生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