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把握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發展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下面我想以目前我們使用較多的人教版教材為例,就備課中對教材的解讀和處理來談一談個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老師們作一個交流。

一、教材編排的突出特點

教材采用多種方式體現語文學科的綜合性,使初入學的兒童受到比較全面的語文啟蒙教育,不僅在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等方面打好基礎,而且在興趣、能力、習慣等方面做好奠基。教材的各個部分都體現了主動學、玩中學的編排意圖。如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環境中學習拼音、認識漢字。在連、涂、畫、拼、擺等游戲中鞏固知識,啟迪心智,培養動手能力。在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大量采用“我會讀”、“我會寫”、“我會說”、“我會畫”、“我會連”等形式激發興趣、培養自信。

二、知識結構及重點難點的突破方法

應該說小學語文每冊教材的知識結構是相同的,概括地說都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大內容。只是學段不同,知識點的要求與落實不盡相同。隨著年級的增高知識點的掌握要求是: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

1.漢語拼音教學——幫助學說普通話。“漢語拼音”部分一般安排6周左右的教學時間。“漢語拼音”部分學完之后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做一個檢測,主要內容可包括拼讀音節、認讀字詞和朗讀背誦三部分。盡可能不要硬性拔高要求。

2.識字——最好的老師是興趣。識字的安排,教材采取了根據漢字特點歸類識字和隨課文分散識字等多種方法,體現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 如有梯度的多種形式復現生字,利用社會大課堂、分散識字等。

3.閱讀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讀書。低年段重朗讀,學語感,中年段重感悟,學積累;高年段重理解,學運用。重是側重,不是忽略。

低年段重朗讀,學語感。在朗讀過程中,各種各樣的語言組合,表達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建構口頭表達方式的模型,有了這個建構的模型作拐杖,學生就由模仿表達過渡到自主表達逐漸達到了創造性表達的境界。 活潑生動的表演朗讀。在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誘導他們進入角色。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進入角色,表演課文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而且能啟迪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的表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4.口語交際——讓課堂活起來。語文第一冊實驗教科書內容新,題材體裁豐富多樣,對兒童的語言發展十分有利。如何利用好新的語文教科書和生活中豐富的語言教學資源,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昵?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利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讓學生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也是激發學生說話興趣的好方法。記得我帶領學生參觀“紅珊瑚生態基地”時,學生看到上黃下綠的小南瓜,形同蛇狀的絲瓜,玲瓏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激動不已,此時我隨機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觀察它們的顏色、形狀、大小,引導學生邊看邊說,并讓他們回家后把自己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植物說給爸爸媽媽聽,學生都很樂意。到校后,我又組織了“說說自己最喜歡的植物”的說話比賽活動,看誰說得最準確、最形象。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人人都開口說話,并且爭先恐后,越說越想說。

利用課文的精美插圖。指導學生把話說具體。比如,教學《有趣的游戲》時,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做過哪些游戲,接著重點指導學生看插圖,認真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小朋友做游戲時的動作、表情,結合自己做這些游戲時的情形、感覺,想想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可以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個朋友,然后每個學生在小組內相互說其中的一個游戲,小組內的同學互相補充情節,最后再由小組推選代表把一個最有趣的游戲講給全班同學聽。老師根據學生說話的情況,指導學生把話說準確、說具體、說完整。通過這樣訓練,學生都能說出內容具體、情節完整的一段文字。

其實,在語文學習當中識字、閱讀、口語交際是融會貫通、相輔相成的,每個環節看似獨立,又相互關聯。只有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地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