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一:三維影音下的多媒體教學

上課伊始,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教師邊唱邊跳,拉開了“表演”的序幕。接著,各種網絡資源輪番上陣,整堂課始終在聲、光、影的交替中進行。豐富多彩的圖片、影像不僅引來學生的陣陣驚奇欣喜,亦博得聽眾們的夸贊,多媒體給人們帶來了一次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

剖析:凡事皆有其兩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就會偏離課堂教學的本質。這種盲目追求看似高潮迭起的課堂假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見一斑,其實真正達到的效果如何呢?

1.信手拿來,魚目混珠。

有的教師往往一看到網上有內容相關的課件,就全盤吸收,殊不知學情不一樣,再優秀的課件也不一定適用于每一位教師、學生以及每一堂課的教學。因此有部分公開課,教師所使用的課件頗為牽強,大大削弱了教學質量。

2.本末倒置,主體淡化。

當課件亮相于課堂,學生即刻沉浸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的光影世界中,很難“留一半清醒”關注所學重點、難點。粉筆、黑板這些傳統教具也“退居二線”,成了落后的代名詞。反客為主,錯把“輔助”當主流,這是小學數學公開課存在的最大的誤區。

基于以上所述,教師應先明確使用多媒體的目的。教師應避免為課件而教,為課件而學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態教學行為,應科學使用課件,更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由可能變為現實。

完美二:任務、作業高效超額完成

在小學數學公開課上,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教師一個問題下去,學生們思維靈敏、反應迅速。優等生和學困生之間的界限消失了,一個個手舉得筆直,回答問題的答案如出一轍,其正確性、完美度讓人贊嘆,學生接受新知的快速讓人稱道。學生回答問題的爭先恐后、積極主動,緊湊大量甚至是超額的練習學生都能近乎完美地完成。不得不令人佩服公開課上得如此成功。

剖析: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學,翻遍我們手頭的所有資料,因新課標的實施,使得“體驗、參與、實踐”等一類字眼在排行榜上一路飆升。筆者認為公開課最完美的表現當屬學生對于教學任務高效超額地完成了。不過細思量,不乏窺見其中的弊端。

1.真實表現?完美表演?

每逢上公開課,教師事先必會給學生試上,將重要問題的答案透露給學生,甚至怎么坐,怎么站都要“彩排”一番,公開課自然上得成功,這似乎已成為上公開課的潛規則。對于來聽公開課的老師們而言,他們是懷著取經、學習的心態來的,希望看到的是教師自然的教學方式、方法,學生真實的課堂表現,而非師生完美的表演。

2.蜻蜓點水,囫圇吞棗。

為了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體驗、實踐、參與,但有些教師過于求多求全,收集了大量的課外知識,構筑了不同的任務,過分強調在“做中學”的“做”,超額設計了一系列的拓展練習。當就某個問題進行個人思考或小組討論時,不到兩分鐘,剛剛進入狀態,教師就示意學生停下來,而學生作答的完美性令人匪夷所思。

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公開課作秀成分越來越濃。教師為了完成那些體現新課程旨意的“任務”,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完成任務的過程。教師在關注“做”的時候,更多的應顧及學生的學,這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完美三:小組合坐>小組合作

新課標倡導學生創新、合作精神。很多教師上公開課大膽創新,為小組間更好的合作,打破原來傳統固定的排座方式,將課桌拉開,4個或6個人圍成一桌。這樣小組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也有一定的變動性。學生可以嘗試與不同的學生合作,既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狀態做鋪墊,又使他們增加了新鮮感,刺激學生互動合作、交流共享。

剖析:公開課上經常出現這種形式上的小組“合坐”,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更有甚者,當教師讓學生就某一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立刻圍成四人小組熱鬧地討論開來。細心聽同學們的討論,結果發現學生并不都是在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與其說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說幾個學生圍在一起自學;有的合作小組只是一個人大講特講,其他同學都是忠實的聽眾,而教師好像沒有覺察到這些不正常的現象,依然在教室里興致勃勃地走動。這樣的合作學習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有些生成是無法預見的。課堂應是師生、生生之間一段情感交流的過程,是一種對生活的體驗過程,是一次智慧的火花碰撞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