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鄉——海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孩子們在走走、拼拼、貼貼、搓搓、編編中得到了全面發展。江蘇省教育學會立項的“讓鄉土文化滲透于幼兒園課程”的課題研究。教師在選擇使用過程中不斷鉆研教材,對已有的主題活動進行篩減,挖掘新的鄉土教材,完善活動設計。教師專業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的同時, 作為江海人我們一直沐浴著研究的幸福。

一、濃郁的鄉土環境,成長的幸福樂園

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我們組織孩子到戶外尋找各種鄉土自然素材,并利用收集回來的鄉土自然素材創設環境,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如:我們利用民間的草蓋,席子、蘆花撣子做成各種動物裝扮長廊,如瓢蟲、螃蟹、小雞等。孩子們在充滿鄉土藝術氣息的環境下,無拘無束大膽拼擺各種各樣蘆花、稻草等。其次,我們還利用麥秸,剝殼、剪裁、扎成精美的藝術相框布置于樓道,精心擺放一些鄉土美術作品,農村的蘆葦編制成漂亮的壁掛,懸掛在走廊里,這可以給幼兒帶來一種“視覺”的感受。濃郁的鄉土氛圍使幼兒園成為一個大家庭,師幼共同成長的幸福家園。

二、自然豐富的鄉土材料,妙趣橫生的教育活動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孩子們在“玩中學,學中玩”。秋天到了,我們一起開展樹葉印畫,讓他們感受葉子的天然紋理,豐富其對樹葉的認識。然后用毛筆蘸上顏料,均勻地涂在葉子脈絡清楚的一面,輕輕放在畫紙上,最后取下葉子。操作多次,一幅幅生動的樹葉拓印畫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瞧!小映用芭蕉樹的葉子拓印出了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云云用廣玉蘭的葉子拓印出了一條長尾巴的“大海里的魚”;昊昊用了一些厥類葉子拓印出了一只大尾巴的松鼠;立立用芋頭葉拓印出了一只正在捉老鼠的大花貓,真有趣!

在特色活動開放日,孩子們也專心致志地揮舞著他們靈巧的小手,瞧!在編織特色班,我們看到孩子們拿著一根甚至幾根毛線進行編織,在活動中要運用卷、繞、擰、扭、編、交叉編、打結、穿插等動作技巧。他們耐心地編織,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石頭畫特色班,因為大部分的石頭是比較光滑的,孩子們給石頭著色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每一次的活動中,我們都鼓勵幼兒要耐心細致地給石頭著色,引導幼兒控制顏料的水分。慢慢地,孩子們提高了對色彩的感受能力;繡花梆也是孩子們喜歡的鄉土材料,他們在不同大小的繡花梆上穿針引線,一會兒變出小金魚,一會兒變成一朵小菊花,栩栩如生、形態各異。

另外,在設計實施鄉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們還發動家長一起制作很多戶外運動的鄉土材料。比如:空竹、鐵圈、竹竿等;布飛碟、沙包、布繩、高蹺投放于晨間鍛煉,這些自制玩具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尤其是布飛碟和布繩可以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玩出了許多花樣。孩子們在戶外鍛煉、游戲中得到快樂成長。

三、走進大自然,感悟真幸福

在利用鄉土資源開展鄉土教育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組織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融入到大自然中去體驗感受生活接受真教育。長江邊上樹遮綠掩、亭臺樓閣、小橋流水,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不斷增加的新園林,讓江海風情美不勝收。東灶港、蠣蚜山、賞海景、吹海風,既欣賞美景,又享受到美味。農場里,我們和幼兒一起去挖野菜、采棉花、看稻谷豐收,幫農民拾稻穗,放風箏,參觀頤生酒廠、張謇故居、三星繡品城的發展變化,參觀小學百年老校面貌等等,寓教育于生活中,在鮮活的自然環境中放飛幼兒的想象,培養幼兒的靈性。

1. 搜集素材,保護環境。

在帶領幼兒去郊游中,我們在樹林中、田野里、山坡上發現了許多自然鄉土素材,如:樹葉、竹子、石頭、稻草、果實等,我們把這些鄉土素材進行收集和對材料進行挖掘與制作。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感受到家鄉的美,也懂得了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形成愛家鄉、愛自然的良好品德行為習慣。

2.勤儉節約,體驗幸福。

在“玩材料”中開展制作了許多鄉土美術作品,使學生感受到了鄉土美術活動的魅力所在。他們不僅在課堂上玩樹葉、玩石頭、玩泥巴、玩鐵圈、玩稻草、玩編織……還主動叫家長外出郊游,去收集這些自然鄉土素材回家、回幼兒園玩,孩子從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終生受用。

在充滿激情和希望的歲月里,在江海風情的沐浴下,我們會充分挖掘鄉土、社區資源,讓鄉土特色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亮點,海幼的兒女也將用她們淳樸的歌聲、歡快的舞蹈來編制美麗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