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是數學高效課堂必不可少的學習模式。它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

一、自主學習帶來的變化

1.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自主性學習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能動性基礎上,它以尊重、信任、發揮人的能動性為前提。能動性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自覺(自律)與主動(積極)兩方面。自主學習是一種自律、主動學習,從根本上改變了那種被動學習的狀態,這一轉變從而形成學生無可推諉的主體責任,激勵出原來處于壓抑狀態時的那種不能自己決定、自己判斷的智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被動到主動、從消極到積極,不僅開發出了學生的潛能,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責任心。

2.學生的意志得到鍛煉,情感得到豐富。自主學習把學習建立在人的獨立性基礎上,自主學習的實質就是獨立學習,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它要求學生能夠不依賴教師和別人,自主獨立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就推動學生去自主地去關心了解社會、體驗人生、完善人格。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挫折與成功,意志得到鍛煉。

3.自主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觀條件,并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需要,制訂出具體的學習目標,選擇相關的學習內容,并對學習結果做出自我評估。 使優秀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脫穎而出,暫時落后的學生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盡快趕上來。

4.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相互促進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放手給學生必要的個人空間,為學生創造、發現、表現,提供更多的機會,特別是為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提供必要的發展空間。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在探索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中,充當領路人、啟蒙者,遇到問題時不走單純的解答,而是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創新的機會。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平等對話、相互促進,共同參與研究活動,形成“亦師亦友、協作探究”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自主學習認識不夠。當前,有些教師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存在著種種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一些教師輕視乃至忽視了教育主體的自主性發展。表現為實行整齊劃一的模式化教育,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新的教材內容,只重視知識的掌握,忽視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個性發展的培養,造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動手與實踐能力差,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不強等。

2.學生對自主學習不太適應。小學學生年齡小、自律性差,自主學習能動性不強。例如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小兔請客》一課,教師讓學生根據圖意列算式,自己擺小棒想得數。學生擺著擺著有的就開始玩小棒,不動腦思考計算方法。

3.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研討不夠。教師備課往往重內容輕方式,對如何引導學生思維不重視。

三、自主學習的幾點建議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來開展自主學習呢?教師要幫助學生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分析學情。二是課題、目標要明確、準確。三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四要激勵學生大膽創新。五要善于組織“生生”“師生”之間的合作。

自主學習既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決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發展自身主體性的過程,也是聚思廣益、群策群力的集體學習活動。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共同探討新方法,交流學習體會和學習材料,互相幫助促進。

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一課,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討方法, 每組學生可以畫出大小、形狀不同的若干三角形,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動對自己的猜測進行驗證,同時,將學生用三角形的內角,剪、拼成平角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從而得到了本課的結論: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學生通過講述自己的驗證方法,雖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這個過程中,滲透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樂趣。

總之,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自主學習,實現有效的,高質量的互動,變 “要我學”為“我要學”, 讓學生自己掌握 “鑰匙”,去打開知識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