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盡鉛華 回歸理性——對如何有效避免把數學教學淪為解題教學的思考
作者:江蘇省揚州市揚子津小學 陳 靜
發布時間:2013-04-17 10:06: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堂追求的應是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理念。體現在一線教學,就是跳出把數學當作題目傳授的陳舊理念,化“枯燥無味”為“生動活潑”,化“灌輸模仿”為“順水推舟”。如何有效避免把數學教學淪為解題教學呢?筆者結合多年從教經驗,認為應從四個方面著手:
一、洗盡鉛華,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定位數學教學和解題的關系
如何認識數學教學和解題的關系,是能否準確把握數學教學目標與價值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數學教學離不開解題。解題過程,不僅使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使概念完整化、具體化,逐步形成完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且也是讓學生接受“思想體操”訓練,激活學生思維,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過程。另一方面,解題只是數學學習的途徑與手段。解題絕不是數學學習的終極目標。數學學習不只是解題,還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表達與合作。著名特級教師張天孝有一個教學心得:“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思考中學會思考。”這正是對數學學習目標的精辟提升。
二、回歸理性,透過過程看思路,高度重視解題后的評價和反思
1.要秉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知識形成過程,還需重視挖掘在知識發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所蘊藏的重要思想方法。教師應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進行思想方法滲透,高度重視對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和成功經驗的及時評價和反思。
2.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小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的局限,理解問題只注重答案正確與否,很少關注獲取答案的思維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結論的探索、發現和推理,讓學生領會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探求正確的解題途徑,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重飛躍。目前小學生數學學習分化現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教材每個知識點掌握不牢,理不清知識之間內在聯系。所以教學時,教師要加強訓練相關知識的思維過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給相關知識點之間搭好友誼之橋。
3.要重視解題過程的評價與反思。評價反思不僅能使學生學會發現和欣賞他人的成功和優點,反思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通過客觀分析和辯證思考,學會取長補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還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支持。
三、返璞歸真,透過簡約看真實,真正體會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扎實
1.教學目標擬定應簡明、切實。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流程的準繩,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依據。因此教學目標擬定應簡明切實。然而現實中經常出現虛擬目標,其實一節課只要準確把握雙基目標,靈動把握生成目標,精心演繹就行了。
2.媒體運用應簡單、著實。有些教師認為沒有聲、光、電的課堂就無法體現先進教學理念。于是絞盡腦汁地制造“色彩艷麗、畫面迷人、聲音動聽”的新式“武器”成了公開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呈現的課堂是“五彩斑斕、絢麗多姿”,使人有“媒體漸欲迷人眼、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覺。筆者認為現代化的媒體運用必須服務于課堂教學,應追求簡明實用,“該用則用”。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不必借用課件展示長方體的六個面,完全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紙盒,把紙盒拆開再重新合上,讓學生充分認識長方體面的特征。我們常說:“看的不如說的,說的不如做的”。學生動手操作遠比單純觀看多媒體展示有實效。所以數學課應牢記:學生能說的,要盡量讓學生說;學生能做的,要盡量讓學生做。多媒體課件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要敢于放手讓學生親身體驗。
3.課堂評價應簡練、真實。課堂評價最終目標是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性,讓學生體驗喜悅、享受成功。但現今的課堂,過分推崇鼓勵、賞識評價。如一節課上老師問:“1+1等于幾?”一生答“2”,老師連忙表揚:“你真聰明!”諸如此類的現象在公開教學中屢見不鮮。俗話說“酸甜苦辣都有營養、成功失敗都是收獲”,而僅剩“甜”味的評價會讓孩子患上“營養缺失癥”。其實,評價應追求“一語中的、恰到好處”的簡練,應追求“恰如其分、有感而發”的真實,應以簡練、真實的評價保護自尊心、樹立自信心、激活進取心。
曾經因為過分追求多維詳實的目標擬定、精雕細琢的環節預設、新穎奇特的媒體運用、激情澎湃的課堂評價,使得我們的課堂“枝繁葉茂卻不見樹干”。其實洗盡鉛華,回歸理性,返璞歸真,才是真實、扎實、厚實的數學課堂,才是盡顯“生氣與靈氣”的大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