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案例與分析
作者:陜西省渭南市實驗小學 武亞娟
發布時間:2013-04-17 10:02: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和評價的能力。”我們可以概括地說:閱讀教學是以發展學生感受、理解和評價能力為重點,以對話方式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以下結合新課標理念談一談當前的閱讀課教學。
一、一切為了學生——黃沙淘盡始得金
案例1:和老師一起讀
師:請這位男同學讀第一段。
生:(搖頭)
師:(摸著孩子的頭)小聲讀也可以。
生:(搖頭)
師:找個伙伴一起讀。
生:(不說話)
師:那好,請你和老師一起讀。
生:(點頭)我最喜歡……
師:他讀得多認真啊!大家給他掌聲,一會老師讓你單獨讀書,好嗎?
生:(點頭)
以上是一位青年教師在進行《鮮花和星星》一課公開教學時的課堂片斷。這個讀書的小男孩聲帶有問題,而且膽小,平時老師從來不叫他回答問題。這節課上,上課老師并不了解學生,可是她憑著執著和一片愛心,感動了這個孩子。下課后,男孩跑到老師跟前,臉上洋溢著從未有過的幸福。《課標》中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整個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閱讀教學中,老師們應該放低要求,俯下身子,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效果。
二、讀書內化——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
案例2:“讀得進”
師:同學們現在練讀第二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生:(練讀)
師: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生:一到休息日……
師:“息”是一聲,他讀得非常準。大家跟老師讀第二句,注意停頓。
生:(跟讀)
師:“涌動”、“人流”這兩個詞不好理解。大家想一想過年前跟爸爸媽媽趕集時,街上的情景。
生:人很多,非常擠。
生:我是被擁著往前走呢!
師:這兩個同學說的情形就是:街上涌動著趕集的人流,課文中說的是什么呢?
生:看花的人流。
師:理解了句子意思,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
師:大家看彩圖,想一想梅花山怎么會“成了歡樂的海洋”呢?
生:一朵梅花就像一朵浪花,所以梅花山成了大海。
生:看花的人都笑呢,就是歡樂的海洋。
師:你們理解得真棒,大家帶著這種歡樂的心情來讀一讀最后一段吧。
老師每一次指導學生讀課文都有明確的要求,即:讀通——理解——入情,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通句子,再聯系生活理解詞語,最后入情入境地朗讀。這樣讀書合乎認知規律,學生更是樂此不疲。
“記得住”就是要注重積累。支玉恒老師在教學《匆匆》一文時,用手打著節奏讓學生一邊讀一邊背誦:“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的時候,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學生不僅積累了典范的白話文句式,還積累了一種在朗讀中產生的感悟。這不僅是一個語感積淀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情感提升的過程。
“用得出”。于永正老師非常注重在課堂上實現讀寫結合。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安排了寫話一個環節。老師提示道:“強盜用指南針遠航,用槍炮屠殺,逼迫中國人在紙上簽下不平等條約,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孩子們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寫下這樣的話語:“落后就要挨打”、“不要用罪惡的子彈摧殘嬌弱的和平之花”、“邪惡的剪刀剪不斷正義的鋼繩”。
三、課堂評價——亂花漸欲迷人眼
現象1:課堂上,學生發言后,老師讓學生們集體伸出大拇指夸贊:“真棒、真棒你真棒,你是我們的好榜樣”。
現象2:上課時,老師忙于發小貼星,下課后,學生的額頭、衣服上貼滿了各色的星章。
現象1、2中的評價方法,許多老師都曾使用過,作為對課堂評價的一種探索,我們可以經歷這么一個階段,但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否則,評價只能流于形式,對學生的發展沒有幫助。經常看到表揚的學生漫不經心,受表揚的無動于衷。有的老師說加星是為了量化學生成長的過程,為形成性評價做好記錄。但是課堂不能太濫了,否則會出現熱熱鬧鬧沒有實效的結果。
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文課程標準》
四、板書——千呼萬喚始出來
現象1:一節公開課上,老師把所有的板書內容都寫在紙上,從一上課就開始往黑板上貼。一刮風,好幾個老師跑上去幫忙摁紙條,學生也擔心紙條隨時會掉下來。
現象2:老師讓學生看投影,自己在電腦前一邊點擊鼠標,一邊講這個字怎么寫,那個字寫得時候應該注意什么。下課后,黑板上只寫了一個課題。
其實大家聽聽那些名師的課就會發現,他們都很重視板書。竇桂梅線條流暢的簡筆畫,于永正工整簡潔的板書,靳家彥的板書圖文并茂,支玉恒的板書由師生共同完成……所以,盲目地忽視板書并不可取,如何發揮板書的最大效益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葉老說過:“唯有老師善讀善寫,乃能引學生善讀善寫。”讀寫基本功提高了,老師自身受益,學生受益,老師們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