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教學中,孩子童年生活非常豐富——捉魚、釣蝦、爬山、拔筍、割草、種甘蔗、養土蜂……這給孩子們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每次作文下來,發現他們在寫作上存在以下幾個不足:一是“言之無物”。如寫人,思維只是局限在寫媽媽;二是不知“言”哪幾個方面。就算定下寫作題材,但不知從何處下手,分幾步來敘述;三是不知如何“言”,語言稚化。如寫爬上山頂,感慨萬千,但要轉化成語言,卻只能是“真美啊!”、“漂亮極了!”、“好高呀!”;四是想象匱乏,行文枯簡生澀。所以一篇文章,要么啰啰唆唆,像“懶婆娘的裹腳布”,要么簡簡單單,猶如一個得了侏儒癥的小矮人,要么就像各大明星的行程記錄,讀之無味。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寫作結果?

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大多數是在一種封閉狀態下完成的。作文內容是封閉的——大多由教師來定;作文體裁是封閉的——小學階段以記敘文占統治地位;作文過程是封閉的——有限的時間、方寸大小的課堂;作文指導是封閉的——往往也是生活經驗稍豐富些的教師在課堂上指手劃腳;作文評價也是封閉的——教師一支紅筆判“生死”……在這樣的封閉下,學生的作文往往空洞無物、枯燥乏味、無真情實感。那么,如何讓學生作文時,有物可言?

雖然“秋天的田野”就在眼前,可要把它寫下來,對孩子們而言仍是一個盲點。怎樣讓孩子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輕松地表達出來呢?我想到了模仿。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茅盾也說過:“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狈从^人類的發展,模仿起了很大的作用,最初的呀呀學語,不都是從模仿中而來的嗎?其實學習寫作也是一種紙上的“呀呀學語”,何不從模仿下手呢?

一、尋找模仿樣本

要模仿,就要找到可模可仿的樣本。這個樣本必須人人都擁有,人人都熟悉,此時,課本就是首選。《葛洲壩工地夜景》是孩子們新學的課文,先入為主。而且本文語言樸實清新,結構布局精美,脈絡層次清晰,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模仿支點。語文課本是生活的提煉,它經過時代的歷煉,文質兼美,是一本很典型的作文選。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不妨用好“語文書”這個樣本,找準支點,引導學生模仿。換言之,就是在文本解讀活動中經重點引導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在對話情景中達到溝通與默契,攪動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沖動,讓語言的激流宣泄出來。

二、模仿,從詞、句、段開始

從“你喜歡的詞語”到“你喜歡的句子、段落”順利過渡到秋天的田野。孩子們在作者的感染下觀察田野以及正在秋收的人們,女人、老人、男人、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動作、不同的神態,可相同的是他們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會像作者那樣仔細傾聽秋天田野的聲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音卻表達著同一個意思——豐收了。在寫作時,孩子們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模仿課文的連詞造句、積句成段、構段成篇的表達形式,重點按幾個方面寫各種人物的動作、神態;用豐富多彩的擬聲詞,把五彩的、熱鬧的、豐收的、喜悅的秋天田野呈現在我們面前。觀其景,聞其聲,我們仿佛身臨其境,這是模仿課文的功勞,也符合小學生的認識由簡單到復雜的心理特征。

三、指導模仿構思

同樣或相類似的題材,為什么作家們能寫得那么生動,而我們學生卻寫得單調、枯燥,甚至有些連字數也湊不夠?關鍵是我們的學生在寫作中還不知如何構思,如何展開,往往停留在直觀的敘述與描寫中,缺乏思考、感悟,也缺乏豐富的想象與聯想,通俗地說,就是不知往哪兒想,往哪兒寫,因而在寫作過程中只有簡單的陳述,而缺少了生動的描寫、抒情或議論。我們要求學生寫足字數,并不是單純的湊夠字數,而是要求學生學會細致觀察,學會思考、想象、感悟,再把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如實寫下來,這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而不是無中生有、無病呻吟、寫得越長越好。

模仿是兒童明顯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寫作的起始路上,模仿應該成為跳板,從模仿入手,寫好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個片斷、一篇文章。但是,模仿只能是仿形式上的東西,在作文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緊緊抓住課本這一典型的范例形式,另一方面更要緊緊地圍繞結合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這樣,既有表達的可參照文章形式,又有表達的切身經歷內容的認識,在習作時,他們就能模仿地把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寫出自己與課文形式相仿的作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