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兩極分化及“學困生”的轉化
作者:橫山中學 劉利萍
發布時間:2013-04-17 15:54: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雖然近幾年來所教學生在小學已學過四年英語,但隨著對這門課興趣的缺失、學習難度的加大,許多學生會覺得不盡如人意,甚至力不從心,兩極分化十分嚴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 學生英語學習分化的主要因素
1.基礎能力較差。有些學生在小學啟蒙階段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學習基礎不扎實,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是使一些學生產生了自卑心理,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心理。
2.學習習慣不良。由于一些學生座位離講臺較遠,而且常常被老師疏忽失去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隨之放任自己游離課堂之外。
3.家庭環境不利。 父母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往往關心不夠或無力輔導孩子的英語,當孩子在家里遇到問題或有不會做的題時,只能“擱淺”,久而久之,問題便堆積如山,學習便寸步難行。
4.性格內向孤僻。有些學生由于形成內向和孤僻的性格,也不善于開口與他人交往,遇到問題也不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使他們學習上的困難難以得到解決。
二、 防止學生英語學習分化的策略
1.提高興趣,樹立信心,培養恒心。誰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學好英語,沒有濃厚的興趣、飽滿的熱情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難以達到目的的。與學困生多交流和思想溝通,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尤其對性格內向的學困生要引導他們多開口、多與他們交往,使他們體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喚起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增強克服學習困難的自覺性和毅力。除此之外還要使他們真正懂得:英語需要天天學、天天練、天天克服困難、天天解決問題才會有進步,才能牢固地掌握它,才能熟練地運用它。
2.加強引導,培養習慣,管理有格。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意識地引導、督促和檢查,使他們養成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大膽模仿、課后堅持操練、及時預習和學習、認真書寫以及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3.三個優先,一個降低。
(1)在課堂教學中,淺顯的問題優先讓學困生回答。
(2)在課內、課外的輔導中,學困生優先接受輔導。
(3)在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中,讓學困生優先操作。
(4)在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完成教師布置的練習時,降低要求,學困生只需完成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練習題。
4.層次多樣,形式多彩,流程有序。
(1)近距離。盡量將學困生安排在顯眼處或坐在離教師最近處,有利于教師面對面進行課前、課后輔導。
(2)多提問。在課堂中,對學困生多提問,及時反饋,以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利用教具讓他們擺、比、數、想、練,培養他們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3)快訂正。對一些基礎題、模仿題見縫插針,給予輔導,有錯讓他們及時訂正。運用教具、學具,多創設情景,使知識更直觀、更形象,使他們更易懂、掌握及運用。
(4)結對子。通過“一幫一”的學習小組,創設英語學習的氛圍,展開形式多樣的“幫困”、“助困”活動,改變學困生作為陪讀者或局外人的角色,轉變他們自我封閉的性格。
(5)常鼓勵。學困生的心底同樣蘊藏著一種自我肯定的強烈要求,也有一種求知的欲望,多對他們進行正面表揚、及時鼓勵,多以信任的目光、微笑的表情、激勵的口吻對待學困生,一方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便于將學困生從“孺子不可教”的苦海中解救出來,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真正獲得人格的平等。
三、聯系家庭,抓好促進
教師要召開家長會,建立學困生家庭聯系檔案等各種形式,向家長宣傳教育的重要意義及正確方法,使家長重視并關心子女的成長,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給孩子提供必要的英語學習條件。有針對性地進行學困生家訪,便于家長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與教師共同擔負起督促和引導的責任,是孩子盡快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趕上隊伍,摘掉“學困生”的帽子。
總之,“學困生”轉化工作是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日積月累,因此要有耐心,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同時將預防和矯正、心靈溝通與補償教育、改進教法與指導學法、開發智力與挖掘非智力因素、學校與家庭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部分學生英語學科過早“掉隊”,保證教育教學的全面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