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三三三”模式探索
作者:西安愛知中學 張 騫
發布時間:2013-04-17 12:11:1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怎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動性?怎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探索總結出了課前預習模式、教學模式和作業模式的“三三三”學習模式。
一、“三三三”模式框架
模式整體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練習。預習要求達到三會:會讀概念、會讀定理公式、會讀例題。
課堂學習分為三個環節,即交流預習成果、教師講解重點內容和思想方法、課堂自主練習。通過該模式的運作學生應該完成的基本題型題解,讓學生通過練習來檢測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的情況。
課后作業分為A、B、C三個層次,采用分層動態式管理模式,每個層次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依據分層教學的模式對學生進行檢測,在三個層次題組中分別設置選擇題、填空題和解答題,打破常規作業解答題的固定設置思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完成相應的題解,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鍛煉學生數學各方面的能力。
二、“三三三”模式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指導
課前學生自主學習《學法起航筆記》并完成相應的“問題解決”,要求學生達到三會:
1.會讀概念,能正確理解概念的定義,會用正確的文字語言、符號語言敘述,能舉出符合含義的例子;
2.會讀定理公式,能分清題設與結論,能掌握應用條件及格式,掌握推導思路方法,會應用其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3.會讀例題,能審清題意,自己試著解答后再與《筆記》對照,如錯能找出錯的原因并改正。
(二)課堂學習環節
1.交流預習成果:將班級學生按知識程度分成互補小組,讓小組代表發言,再讓其他學生自由發言補充,最后小結思想方法。
2.教師講解內容和思想方法:重點是教方法、講思路、識規律、找聯系;方法是以多種形式提問題、以多種視角認識問題;內容是講重要問題、難點問題、共性問題、關鍵問題、疑點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找出知識內在聯系,掌握問題變化規律,養成運用知識遷移解決問題的能力。
3.學生個體做課堂練習:學生自主練習和小組討論互相結合,教師檢查小結典型題的作答情況,最后給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框架。
(三)課后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分為A、B、C三類,A類作業中拓寬內容的題目占40%,B類作業中課本“數學理解”內容題目占40%,C類課本練習題及基本知識技能題目。按某年級期末考試數學成績作為原始成績決定學生個體所作練習的類別:
成績在85分以上做A,控制在25%;
成績在60分以上做B,控制在50%;
成績在60分以下做C,控制在25%;
作業實行動態管理,每章講解完之后,對其設置測試,依據學生上課回答問題答正確次數、兩次考試分數的差值、周內作業完成評定為優的次數、分數與年級平均分的差值四項來分類綜合分析賦分,按照從高到低的原則,實施分層動態式管理。對學生進行重新分層次,每次到的轉化控制在3~5人,每次到的轉化控制在2~4人。
四、“三三三”模式運作要點
模式運作主要依據是問題探究或實踐活動,只有學生親自動手和思考,才能產生預期的作用,所以做好課前預習極為重要,模式運作初期,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開展問題探究或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體會并適應該模式的運作方式,時間約為兩周,在初期實施中,將學生按不同的程度互補分配組合,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完成相應的問題;模式運作到中期及后期,學生已基本養成自主探索的能力,前面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每節上課之前協作完成,在上課期間用10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針對交流的結果教師給出肯定或補充,并對學生容易出現疑慮的地方進行重點解析。
模式運作核心是利用活動中得到的有關規律、思路、方法、技巧來解決問題,教師幫助學生將活動中衍生出的相關問題數學化、符號化、條理化,讓學生進一步完成解答,活動形式為先個人思考,再協作交流,最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問題的解題思路和詳細過程。
模式運成果通過課堂練習來反饋,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程度,每節后面配有適中的練習題,學生在前面的活動之后,開始獨立完成此部分的配套練習,練習時學生先自主探索,有問題時舉手提問。
模式運作的保障是教師將《學法起航筆記》分類收交檢查,查看學生通過學習是否能夠完成相應的題組,對有問題的學生,給予適當指導,幫助他們完成相應的作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