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人文素養
作者:陜西省蒲城縣堯山中學 左 妮
發布時間:2013-04-17 11:13: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形勢下語文課堂教學應具備喚醒生命意識,構建人文精神內核,學會自主探索,發展生命個性,感悟生命活力,激發創造意識的特點。邁向新世紀,我們在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必須更新觀念,建立“以人為本”的理論導向機制,發揮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素養,教學方法上貫徹人文精神,教學評價中傾注人文關懷。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學生對語文學習較之以前有了更高的興趣,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是沒有充分領會新課程語文的真諦。所以在教學中,需側重于在課堂中體現人文素養,尊重個體的獨立體驗,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果教師能變“無意插柳”為“有意插花”,做教書育人的有心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便會水到渠成。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合理地把人文精神貫穿其中,有以下幾個方法:
1.旁敲側擊法。
語文教學中思想教育不是顯形的突出在課文上,它不可能直接告訴文章的中心意思,表達了什么樣的精神,而是靠教師指導學生揣摩,推敲來揭示的。往往文章所要表達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革命情操、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是蘊藏于敘述描寫的事物當中,教師可以從文章外延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加大聯想的跨度。有時可以通過課文具體某一段話或者一個句子來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安塞腰鼓》中反復出現的一個感嘆句:“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個句子是課文的關鍵,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個線索旁征博引,再聯系課文火熱、激情、雄壯的語言就很明了地讓學生明白文章熱烈贊美安塞腰鼓所體現的民族的活力和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
2.日積月累,貫穿統一法。
人文素養是一個廣而博的概念,內容非常豐富,也就像語文基礎知識一樣,在課堂上多方位、多元化地呈現,不是一蹴而就能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體上把握一個度,然后從細微處著手,學生漸漸耳濡目染、逐漸積累,必然會在頭腦里有個整體的認識,這樣不但易于學生消化、吸收,而且使學生對知識不再是簡單的接受,而是有一種渴望,希望汲取知識來充盈自己的頭腦,繼而再學習時,就積極和樂于接受了。
3.水乳交融法。
語文課教學必須立足于文字,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出發,指引學生“有感而發”,在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論道。課堂上教師循序漸進,一點一滴地把思想與知識滲透融合在一起,一步一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之離開文章內容,作者的感情方式漫無目的地發揮,不僅會使課文精髓失去光澤,意蘊無法表達,也顯得夸夸其談,使學生不知所以然,這樣一種說教式教育,效果自然不佳。
4.情感披露法。
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文章字里行間都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師在講課時要讓學生充分地體察、感受。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必須首先進入角色,要努力去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披露出來。比如教《周總理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時,記得一位老師是這樣進行的,她走進教室時,胸前佩帶一朵小白花,神情莊重地向講臺走去,接著,這位老師面對教室里周總理的畫像深深鞠躬了三次。 頓時,同學們特別的安靜,課堂氣氛也非常的肅穆,老師開始講課,同學們也被老師的做法感染,迅速地投入到學習中。老師為了引導學生把懷念熱愛總理的感情變成學習總理品質的愿望,詳細介紹了周總理1916年(17歲)時,在贈友人的詩中的名句:“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激勵學生熱愛祖國、磨礪意志的信念和為祖國的興旺勇于承擔的崇高使命感、責任感。學生的感情被老師調動起來,不論是指導他們學習文章,還是對他們進行情感教育,陶冶他們的情操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以上是在語文課堂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幾個主要的方法,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像詩歌、散文等語言文字本身優美簡練,極富情感美,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來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學生讀懂了作者的感情,從文中汲取思想上的教育,必然會觸動他們的情感,使之漸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愛作者所愛,恨作者所恨。只有同學們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才能達到課標所要求的人文性教育目標。
語文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機結合,弘揚“愛的教育”,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好語文,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