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語文課堂的最美
作者:陜西省旬陽縣蜀河鎮蘭灘九年制學校 雷根升
發布時間:2013-04-17 11:11:2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積累,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我們在教學中要真正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讓課堂成為創造美、欣賞美、感受美的舞臺,讓課堂煥發出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詩情畫意的活力。”由此可見,詩情畫意是語文課堂的靈魂,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最美的。如果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歡樂,就必須讓課堂洋溢著詩情畫意,讓我們的學生享受充滿詩情畫意的人生。
一、詩情畫意般的課堂導入
語文課堂始終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課堂精彩的導入像巨大磁石使學生備受吸引。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課堂導入的環節,一開課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語文教師的語言具有詩意,能在學生的語言中播下詩意的種子,讓學生學會詩意的表達。
學習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種導語:同學們,唐朝詩人孟郊寫過一首著名的《游子吟》的詩作,誰能背誦這首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中慈母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的感情是復雜微妙的,詩人把這種感情凝聚在哪個動作上?(密密縫衣)這說明,寫事只要能抓住感人的一點,寫得集中,就會引起讀者的共鳴,朱自清先生寫的《背影》就是一個典范。“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敬天下父子情”,有哪一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回顧你的成長之路,父母為我們嘔心瀝血、辛苦操勞、付出一生,何等偉大。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父親。
通過這一篇詩般抒情文字,勾起了每位同學對自己父母的崇敬,懷著這種感情再去學習《背影》,一定會感同身受,用飽含熱淚地去解讀黑布馬褂的背影。
二、詩情畫意般的朗讀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是進入文本的最佳方式,作品中喜怒哀樂的感情、抑揚頓挫的節奏、優美歡快的語言都可以通過朗讀而清楚顯現。在朗讀中,我們感受到了《觀潮》的壯美與豪放;《散步》的溫馨與責任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在朗讀中,學生最先觸摸到了流淌在字里行間的詩意,離開了讀,再美的文章也不會生發出詩意。語文課要“以讀為本”,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收到情感熏陶。這樣,原本無生命的語言文字符號才能生動鮮活起來,才能富有詩意。
三、 詩情畫意般的解讀
對文本的解讀,要力求詩意,要善于挖掘文章里面蘊涵的詩意點。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滲透著編者與作者雙重的情感,而這正是我們引導學生發現詩意的地方。《故宮博物院》里中國古代建筑的宏偉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鄉愁》中濃濃的思鄉之情,《三峽》里的奇特壯美,《社戲》里童年伙伴的善良淳樸,《沁園春·雪》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邁等等,都可以激發起我們的詩意點,讓我們去詩意的解讀。
四、詩情畫意般的結語
課之結尾,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可以概括總結,濃縮精華;可以利用一節課所有的積淀,蓄勢成新的高潮,強化成深刻的記憶。但我們還可以增添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詩情畫意的效果。結束語言應當富有詩意,力求意猶未盡,如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我用抒情的語調,講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個充滿無窮趣味和神秘色彩的百草園,一個充滿淡淡墨香和難以忘懷的三味書屋,一段青澀卻又瑰麗的童年回憶,早上悄然綻放的花朵,在夕陽里撿拾起,幾許感慨?”
詩情畫意,是語文教學的靈魂。缺乏詩情畫意的語文教學,就好比一片荒野沒有鮮花的點綴,蒼涼而無生機。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纏綿;詩情畫意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我們語文老師理當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多一點激情,多一點人文素養,多一點平等交流,在課堂上用情真意切的語言、形象優美的畫面、情趣無窮的活動和富有創意的練筆,和學生一起共同構筑處處充滿靈性,時時涌動真情的詩意畫意課堂。這是新課改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