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到大部分學生寫作內容空洞,言不及義的現象,究其癥結,是作文缺乏生活的真實感、思想的真實性。為此,本文擬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就如何寫出充滿質感的文章的問題,就如何切實提高大部分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敘述,質感之根

作文的質感,就是寫作中反映的情感態度的真實和思維活動的真實。寫作是語言的藝術,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作文教學的核心。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考場上只有議論文才能拿高分,只有文辭優美的文章才能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于是,在議論文當道的考場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卯足了勁,寫文章時拼命地搜刮肚腸,旁征博引,其中不乏刻意地編造與矯情,結果是造就了一篇篇讀來瑯瑯上口的文章,但仔細閱讀,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好敘述能力,錯字、語病不斷出現,議論時也顯得生硬和空洞。“樹因枝干而有姿,房靠梁檁而成形。”敘述就是作文這棵樹的枝干,作文這間房的粱檁。所以,寫文章亦不妨多一些新聞精神,寫下事件的重點,寫出事件的內質。

二、認知,質感之本

所謂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即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準確性和深刻性。一個學生如果具有準確的目光、深刻的觀察力,他就能夠從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素材中發現其熠熠的閃光點,挖掘出耐人尋味的深意來。要學生提高認知能力,首先必須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暢銷文學要快餐式瀏覽,經典名著更要咀嚼式閱讀。現在的學生大部分偏向于閱讀清新浪漫的校園文學,或是節奏感強烈的武俠小說,對文學大家的作品聞所未聞,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向學生介紹古今中外龐大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校園文學如“精致的美食”,可口誘人,而經典著作就似“粗糧”,樸實無華卻營養豐富。其次,應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閱讀交流。閱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而有效地交流可以讓“仁”和“智”彼此碰撞,如擲石于水面,哪怕再小的石塊,水面總有漣漪呈現。交流,不僅加深了閱讀,更是深化學生對文本中折射出的關于人生、關于精神等問題認知的有效途徑。第三,經常收看新聞評論類節目。新聞評論以其對事件的深入剖析見長,經常收看,可以拓寬學生對事件的認識角度和深度,讓學生學會對周圍的事物慎思明辨,從而沉入生活的長河里捕捉到鮮活的大魚——我們寫作覓求的源泉、靈感和素材。

三、生活,質感之源

作文材料的來源:一是從生活中直接獲取;二是從閱讀中間接獲得。多彩的生活是寫作的本源,寫在文章中的素材,如果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寫起文章來就會有真情實感。《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要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由此看來,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關鍵要把學生作文引向多彩的生活。我告訴學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作文的來源,因為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要做生活的主人,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事事關心,更重要地是要對生活有思考和體悟。每天的校園生活貌似無變化,但其實每天都有點點滴滴的新鮮事出現,比如隨天氣陰晴雨雪的轉變或學習的起伏而產生的自我的內心變化,同學間的微妙關系變化、同學身上的變化,甚至還可以是校園、老師的變化等等。假期,更是可以讓生活自由飛翔,或陪長輩交談,感受家庭的溫暖;或和久違的朋友敘舊,體會友情的真摯;或漫步田埂,看日落西山,或信走繁華街頭,了解眾生相……“十·一”假期結束,我讓學生“寫寫假期新鮮事”,外出的學生可以寫見聞,宅在家的學生就可以寫寫家庭之樂等等。把作文和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有事可敘,有事可議。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一次關于作文教學的發言最后這樣說:“作文教學,我們似乎走了一些彎路岔路,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學的落腳點,那就是《籬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還是那個星星,月亮啊還是那個月亮,山啊還是那座山呦,粱啊還是那道梁。”其實,歸根結底講的就兩個字——“回歸”,回歸生活,回歸自我,回歸寫作的初衷——以我手寫我心。以讀代寫,以寫促讀,以悟升寫,讀、悟、寫結合并持之以恒,是提高大部分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