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怕寫話,高年級學生怕作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學生害怕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對于一般知識的學習而言,作文一般缺少直接針對性地教導。另外,現在的學生由于遠離生活,自身學到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間接知識,他們無法直接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來作為作文的有效素材……種種原因作用下的結果就是學生害怕作文,那小學作文如何才能走向高效?筆者帶著這個問題思考了若干年,形成了一些思考,取得了一些收獲,在此形成文字,供大家批評并指正。

首先,要引導學生感知生活,生成經驗,讓所作之文言之有物。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學生作文的一個重要源泉就是學生的生活。由于現代社會信息呈現的方式日趨快速化、電子化,因此現在的學生一方面可以享受到足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的便捷——當然,我們的小學生還不會真正對天下事感興趣,但我們注意到一種現象就是學生能夠從許多動畫片中獲得豐富的信息。另一方面則正如上文所說,這些經驗都是間接經驗,學生不足以從這些信息中獲得貼切的認識,有時雖然能夠在作文中引用,但具體何義卻難以理解,甚至經常出現引喻失當的現象。我們提出的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去感受生活,讓學生在“以身體之”的過程中“以心悟之”,一旦學生有了體驗并生成經驗,那學生在作文時就有可能言之有物,從而一定程度上克服害怕寫作文的畏懼心理。

同時,我們在研究小學作文教學時,經常引用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作文的自然順序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欲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筆者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就十分注意提醒學生在生活中要注意觀察生活,讓他們在學校時要注意觀察學校的趣事,例如學校所舉行的體育運動會、趣味運動會、文娛活動等,記下這些事情過程中能夠引發自己興趣的事;在家時要注意觀察家庭的有意義的事,例如父母的教導、父母孝順爺爺奶奶、自家與家的友好相處等;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學習中的印象深刻的事,如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學習過程中通過一番努力克服了學習困難的事情。這些范圍內的事情就真真切切地發生在學生的生活中,只要學生認真去體味,就總會有內容進入學生的視野,而當學生有了體驗的意識之后,就自然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印象,這些印象即為學生的寫作素材。

其次,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并知曉其義,以保證適當的時候能夠調用出來。因為從作文的角度看,學生的感受最終都是要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除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外,在很多時候需要用一些比較書面的語言,或者是引用一些名言名句來表達相應的意思,這就需要多進行積累。

積累的途徑之一就是課堂上的學習積累,在對課本上的課文進行學習時,課文本身以及我們教師都會通過一些凝練的佳句來概括文本的意思,這時就要提醒學生記住這些詞句,以備后來作文之用。

課后的積累是另一個重要途徑,我們的語文教學現在有一種優秀的選擇,就是讓學生用一本本子專門用來記錄讀到的好詞好句,每天記一條,長期積累就會形成一個可觀的結果。可能學生在積累之初還不能真正懂得有些好詞好名、名人名言的真實含義,但作為一種原始積累,在后來不斷地運用中,學生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引用的時機也會越來越準確。

再次,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這個道理想必同行們都懂,平常與同行交流時,也基本上都認同作文如同游泳一樣,人只可能在游泳過程中學會游泳,只掌握游泳理論就下水只可能往下沉。因此,作文教學也要讓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學會寫作,這其中必然會出現學生在作文之初寫出一些不理想的作文,但這也正是學生的客觀基礎,教師必須正確認識且允許其客觀存在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通過有效地作文指導并讓學生學會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感受自己作文存在的缺點,這樣就能對學生的作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文教學研究的時間幾乎伴隨著整個語文教學的歷程。在筆者看來,指導學生注意觀察、加強思考,“以我筆寫我心”是亙古不變的主題,關鍵在于不同的學生總會基于自己的經驗與興趣去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每個學生的思維習慣與特點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的世界是多元的,也因此導致了我們的作文教學雖然有章可循,但不同學生的作文卻可能會大不相同。 故,作文教學研究將永遠是值得研究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