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 打造理想的英語課堂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外語系、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學 趙姜曄
發布時間:2013-04-17 16:16: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 )起源于美國并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它通過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系產生積極的影響,使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學習。
今天,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成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策略和有效途徑。這些理念已被廣大的英語教師所認可,并運用于教學實踐。這種嶄新的教和學的方式,有利于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快樂學習。但在現實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往往因由于組織不當,調控不力,導致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表面上似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實質上小組合作學習卻只注重形式表現,而忽視實質內容,缺乏實效。
一、合作學習教學的誤區主要表現在
1.合作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合作學習流于形式。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為“活動”而“活動”,不論什么內容的課,不分主次輕重,動不動就讓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根本不明確。他們認為一節課內“小組合作學習”用得越多越好。于是,一些簡單的問題被當作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與探究的話題,老師的問題還沒說完,學生就已說出了答案。
2.合作分工不明確,學生合作意識淡薄。
合作性學習就是通過每個學生平等地參與學習,有充分發言和表現自己的機會,使課堂教學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只是坐在一起,可小組成員之間沒有明確的分工。教師下達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指令后,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從表面看課堂氣氛相當熱烈,卻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
3.注重學生的自主發揮,缺乏必要的科學引導。
合作學習倡導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是體現師生雙主體活動,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但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出現某些教師只注重形式上的討論,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常見到有些老師提出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后,就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指導。
4.注重“合作學習”形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小組合作學習倡導合作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然而在有些小組合作學習時,性格內向的學生由于習慣于講座式課堂教學,不善于在人前發表意見,多數時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想參與活動卻又力不從心;基礎較好的學生不善于爭取機會;還有部分學生只顧自己思考,小組成員間缺乏必要的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活動基本上停留在獨立學習的層次上。課堂上還出現一些小組為了讓本組有最充分的表現,都派出優等生發言,于是只能看到優等生活躍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見解,合理的分析,優等生的發言代替了全組成員的意見。而學困生總是靜靜地坐在一旁,沒有發言的機會,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個局外人,處于被動地位。
5.注重“合作學習”的結果,忽視“合作學習”過程。
早在1989年,就有專家認為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參與、探討、轉化、呈現和反思。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五個階段的銜接,沒有注意到合作學習的過程只想得到合作學習的結果,匆忙展示合作結果。我們聽課時不難看到,有的課堂雖然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是討論的時間過短,學生剛剛進入角色,思維還未完全展開,問題的討論還不深入、不透徹,有的還在嘗試錯誤,而教師為了趕時間或是完成任務,就一拍手,說“OK”、“stop”,學生的討論就“被迫”停止,這種毫無意義的假討論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很好地調控討論過程,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說下去,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這種“浮躁”的討論也不可取。教師給予學生探討、反思的時間不充裕,整個過程蜻蜓點水,課堂教學形成表演。
二、解決小組合作學習問題的策略
1.充分發揮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引導作用。
在實際的課堂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當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就松了一口氣,似乎這是課堂中得以放松、休息的機會,只要給學生做一個紀律維持者就可以了。這就是教師沒有正確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沒有做好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共同學習的合作者,從而降低了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們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起始階段就要培養學生“敢說”的習慣。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中來。同時,應注意小組的建立和人員的搭配,恰當劃分學習內容并進行任務分配,讓學生在小組中自主學習,互教互學,直到每個成員都學會。教師千萬不能抹殺學生參與的欲望,否則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其次,教師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盡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第三,教師要設計有層次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Unit4 I want to be an actor一課時,教師可設計如下任務:①讓學生看各種職業的照片,讓學生搶答這些職業的英文說法,學習關于職業類得新詞與句型“what does he/she do?”及“What’s his/her job?” ②Make a survey問一個同學們的父母親的職業。進一步熟悉句型和詞匯。③向同學們展示各種不同職業中的明星或精英(學生們很熟悉的),然后學習句型“What do you want to be?”,討論自己長大后理想的職業是什么。④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前面知識的積累,讓學生寫一篇“我理想的工作”,綜合運用上面學到的句型和詞匯。這樣從詞到句,從復習詞句到講授新詞句,步步深入,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求知的的欲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小樹立自己遠大的目標,并為之而努力奮斗。
2.科學分組,合理分工,協同配合。
合作學習成功與否,同教師的管理、調控、引導、參與是密不可分的。合作學習教學教師不是更清閑了,而是擔負起了更大的職責。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針對班級、小組的具體情況,用恰當的語言,對學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導,充分展示各種問題的形成過程與解決過程。同時,在合作學習中,要努力創設熱烈的氣氛和積極的情緒,及時注意各小組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作出及時的指導和調節,促成高效的互動過程。
3.科學設置所學內容。
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引導教學,突出學習重點,檢查不同層次的學生已經掌握與未掌握的內容,幫助教師作為改進教學的參考,同時能喚起學生興趣,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課堂活動中。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促進的學習效率,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問題的設置應當有針對性,指令明確、具體。這個指令必須是精湛的,具有針對性,便于學生操作,值得學生探究。問題不具體,涉獵太廣,使學生不好下手。其次,問題的設置應當有階梯形(層次性)。這種問題的設置應該是避免學生“一言堂”。第 三,問題的設置質量遵循實質性參與學習。我們經常提倡學習中的“參與式”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個體行為,在合作學習中,只有了個體的積極參與,才能組合成群體行為,才能稱之為“小組”和“合作”。所以在設置問題時要考慮到個體的真正參與。總之,老師在設置問題時應當一要關注學習的興趣,二要關注情感的共鳴,三要關注理性思考的深度。具備以上條件,學生才能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
4.通過科學的評價機制來激勵合作。
教師要深入地了解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和他們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為他們定一個“基點”,并堅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超越基點,只要有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并不明顯的,也要給予大張旗鼓地表揚與激勵。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要將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對小組集體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這不僅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把小組的榮譽與學生個體的榮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大多數學生都會在這種評價機制中認識到合作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會更加關注合作學習的過程,積極地參與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去。
小組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克服班級人數多且學生差異大給教學帶來的困難,有助于改變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從而推動每個學生的進步。英語新課程標準提高了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要求、課堂要努力實現從“傳授和講解語言知識”向“培養語言能力”轉變的問題。我們認為,合作式學習為著手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能的途徑。實踐證明,在英語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式學習,將促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能夠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人,真正在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同時通過合作式的交流,讓學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相互鼓勵、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完成合作意識的內化與協作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