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思品教學中“體驗”的實踐嘗試
作者: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黃家塘小學 李 勤
發布時間:2013-04-17 23:48:0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意大利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提出,“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也是道德養成的重要時期,“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所以盡早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道德習慣,激發學生的道德體驗,讓他們在親身實踐中,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道德教育獲得成功、取得實效的基礎。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發揮體驗的獨特功能呢?現以《勤儉節約》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一點思考。
一、創設情境,促進道德踐行
教師作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創設情境的前提。在教學本課前,我重點作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作好課前調查,了解本班學生在勤儉節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確保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相機引導增強教學效果。二是布置學生收集古今中外以及身邊的人有關勤儉節約的格言和故事,為課堂交流作好準備。
教師在作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后,就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熱情,讓學生在設身處地的主體體驗中,實現道德認知和個人價值標準的共鳴。在引導學生把握“成由勤儉敗由奢”這一觀點時,我是這樣進行的:課前,讓學生4人一組,自由結合成活動小組;課中,多媒體播放一些通過勤勞節儉致富和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大學生自己打工節儉上學的事例,觀后討論自己的想法,這就引起學生的直覺體驗和思考,聯系大家身邊的事例,小組內成員互相討論,亮明觀點: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勤勞,就沒有財富的創造,節儉也就無從談起;只勤勞不節儉,有多少家財也會耗盡。
二、榜樣引領,升華道德情感
形象的道德體驗是與直接、具體的道德形象密切聯系的。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處于形象性思維向抽象性過渡階段,名人、英雄模范形象引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并激發模仿之心,敬仰之情。
為了讓學生在“勤儉節約”認知水平上得到提高,我是這樣做的:我們國家經過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物質水平得到了提高,這時還需不需要勤儉節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雷鋒叔叔補襪子、劉少奇爺爺生活低標準、女博士韋鈺勤儉樸素的故事,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再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體驗。進而提問:你最感動的地方是什么?在學生心中再次強化道德形象。這時思維大碰撞,好吃懶做和不知節儉、奢侈成風這兩種現象都是非常不好的行為,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還有哪些懶惰、奢侈的現象,以及發生在身邊的這種事例。最后,名言激勵升華情感。
三、情感體驗,感悟道德內涵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可見,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這就需要教師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兒童情趣的、富有時代氣息的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等各方面,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讓他們在成人的引導下,在親歷親為中獲得一種感受。通過實踐體驗證明自己的對與錯,最終將自律變成習慣,把德育目標內化為基本素質,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美好情操的對社會有用的公民。
當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的心靈深處已經產生了美好的道德品質,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于是,我開展了一系列的體驗活動。活動一:以小隊為單位,辦一份“勤儉在我心中”的手抄報,并在班級展出。活動二:開一個“廢舊利用制作展示會”,在一周的時間內,收集家庭中的廢舊物品,如:空雞蛋殼、易拉罐、礦泉水瓶、碎布頭等進行制作。這樣,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更能體會勤儉節約的深刻內涵,同時舉辦“變廢為美”展示會,為學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機會,使他們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也確保了實踐環節的落實。
綜上所述,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感受,生活的體驗,情感的體驗,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引發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促進人的發展。思品教學中,教師只有全面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才會使學生學到的東西牢記腦海并融會貫通,教學也才會因為學生的主體參與、主體體驗而變得更加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