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作者:陜西榆林神木第七小學 趙彩梅
發布時間:2013-04-17 23:39: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創設生動、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想方設法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真正使學生學得會、記得牢、用得好,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自信與快樂。現將我多年從事小學數學教育的經驗和大家共同交流。
一、巧用教材、激活課堂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挖掘教材內涵,我結合實際,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重組。例如:在一年級上期教學“第幾”時,開始我是理論性的傳播知識,可是效果不佳,學生難以理解序數的含義。后來,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數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后讓第5個小朋友舉起手來,看看和同學們數的是否一致。我們班學生本來活潑可愛,這樣一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堂變得活躍起來了,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輕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識,而我也省了不少力。更主要的是,我找到了一種讓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那就是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把數學轉化為一種快樂的學習活動,使原來枯燥的知識充滿樂趣。
二、自主交流、還原課堂精彩
《教學法》指出: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對于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養成,學生自信心、自尊的發展,對于知識的多方面理解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班級性的大思維展示,合作學習的范圍大、人數多,一般比較多的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維過程”。如上所述,在小組討論后,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在本班組織交流,為學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此時,教師只是一個顧問,一位合作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觀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由學生互相幫助、自由討論、自主學習,自己解決小組合作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樣,所掌握的知識以及獲得的能力,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自己獲取的,從心態上也得到了滿足,從而實現成果共享,進一步豐富活動經驗和對知識的多方面理解。
三、整合概念,使學生逐步提升
概念是從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因此,我們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必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并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或讓學生動手操作,獲得必要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語言來逐步抽象、概括出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體積概念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個鉛筆盒和一塊黑板擦,問學生誰大?緊接著,又讓學生觀察兩個棱長分別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塊,問學生哪個大?通過這樣比較,學生初步獲得了物體有大小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去發現概 念的本質屬性。拿出一個梭長是4厘米的正方體空紙盒,先將梭長是2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學生便清楚地看到這方木塊只占據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間,然后把一個梭長為4厘米的方木塊放入盒內,正好占滿紙盒的整個空間,學生又從這一具體事例中獲得了物體占空間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就能較自然地導出:物體所占有空間的大小,叫做“體積”這一概念。
四、創設趣味情境,讓學生感知數學
低年級的學生充滿好奇心,但有意注意維持的時間很短,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不斷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更有效地讓學生學習新的知識。
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找規律》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初步學習可能性方面的知識。我在教學中首先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老師參加了親子義工的工作,星期天到了一個養雞場幫忙,看到了第1個籠子里養了一只母雞,第2個籠子里養了兩只母雞,第3個籠子里養了一只母雞,第4個籠子里養了兩只母雞,那么第5個籠子里養了幾只雞?第6個、第7個呢?這樣的引入既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因地制宜地對學生進行了助人為樂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接著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農場為背景,創設了小雞吵架、撿雞蛋、搬雞蛋等生動有趣的情境,請學生在幫忙勸一勸、動手分一分、合作抬一抬等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初步感知學會了有關找規律方面的知識。
總之,教師要服務于學生,“教”要服務于“學”,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標新立異”和“閃光點”,及時鼓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情感,課堂小天地,學習大舞臺,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數學課堂提供的空間和舞臺,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措施,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我探索、自我創新的過程,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教學求方法,師生求發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鉆研教材,為神木教育貢獻力量。



